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正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之一。社会公正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行为准则。对于我国而言,公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和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在阐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明确把“公正”作为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词表述出来,进一步表明公正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是引导、激励广大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加速期,思想领域日趋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各种观念交相杂陈。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各项改革的深入,我国出现了贫富差距拉大等现象,导致了一些人的心理失衡以及在就业、生活等方面的苦难,加之一些部门、一些执法者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的偏私、不公正行为等使得人际关系紧张,社会矛盾激化,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增加,这使人们的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冲击。大学生也受到现实中越来越多社会现实的侵蚀,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产生了迷茫感、不公平感、受伤害感、被剥夺感等心理,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道德上出现了滑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他们的公正观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社会公正的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公正水平。因此,大学生的公正观养成是当前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总结了历史上优秀思想家的公正理论,立足于当代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现实状况,分析了大学生在现实面前存在的各种公正概念模糊、公正意识不强、公正行为缺失等现象,对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了促进大学生正确公正观养成的途径,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的教育网络,使大学生在纷繁复杂、不断变化的现实局面中能够经受住各种考验,自觉提升思想品德修养,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也为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