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的20年间,私人资本向新兴市场国家的流动经历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流动高潮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在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发生突然停止的现象。第二次高潮从2002年开始,在2007年表现得越发明显且达到历史高点,仅2007年上半年,其流动额就远超过了2006年的总量。近几年来伴随着世界金融一体化程度逐渐加深,各国间金融联系日渐紧密,并且在我国资本账户开放进程持续推进的情形下,可以预期我国未来面临的国际资本流动冲击力度加剧、频率上升。而外汇储备作为预防国际资本流动冲击、减少其造成的国际信贷萎缩、产出下降等危害的必要手段,因此推导出我国的合意外汇储备规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统计模型的角度出发,来考量预防性动机下中国的最优储备规模问题。在该模型中,储备量的规模不仅影响到资本流动突然停止(Sudden Stops)事件发生的概率,还会通过减小债务美元化(DLD)的资产负债表效应影响到产出损失(Output Cost)的规模。本文假定,央行通过权衡危机引发的产出损失和持有国际储备的机会成本进而确定本国的最优国际储备量。本文通过比较由成本效益权衡模型确定的最优储备水平与实际观测到的储备水平,来分析中国外汇储备是否处于合理规模。并根据模型得到的结果,对未来中国的储备水平做出建议。结果表明:在考虑了可能的资本流动突然停止的冲击之后,中国仍持有“超额”外汇储备。这一方面归因于中国发生Sudden Stops的概率较其他的发展中经济体更低,另一方面归因于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程度更低。因而,在我国资本账户逐步放开的过程中保持稳健的态势,中国从预防性角度并不需要持有如此之多的外汇储备。
本文从统计模型的角度出发,来考量预防性动机下中国的最优储备规模问题。在该模型中,储备量的规模不仅影响到资本流动突然停止(Sudden Stops)事件发生的概率,还会通过减小债务美元化(DLD)的资产负债表效应影响到产出损失(Output Cost)的规模。本文假定,央行通过权衡危机引发的产出损失和持有国际储备的机会成本进而确定本国的最优国际储备量。本文通过比较由成本效益权衡模型确定的最优储备水平与实际观测到的储备水平,来分析中国外汇储备是否处于合理规模。并根据模型得到的结果,对未来中国的储备水平做出建议。结果表明:在考虑了可能的资本流动突然停止的冲击之后,中国仍持有“超额”外汇储备。这一方面归因于中国发生Sudden Stops的概率较其他的发展中经济体更低,另一方面归因于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程度更低。因而,在我国资本账户逐步放开的过程中保持稳健的态势,中国从预防性角度并不需要持有如此之多的外汇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