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纾是一位颇具争议的翻译家。《块肉余生述》是林纾众多翻译作品之一,也是他认为自己翻译的外国小说中最好的一部。在我国翻译界,《块肉余生述》一直是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原因在于该译本中虽然充满了删除、增改、变更等现象却受到当时读者的热烈欢迎。本文旨在从翻译伦理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作为翻译研究与伦理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翻译伦理学研究一般伦理学原则在翻译领域里的具体应用,大致始于20世纪80年代,法国当代翻译理论家、翻译家安东尼·贝曼是最早提出“翻译伦理”概念的学者。翻译伦理认为翻译需要伦理的指导,翻译伦理涉及到翻译中的伦理问题。也就是说,道德原则指导着译者进行翻译,避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出现自我中心主义。彻斯特曼指出目前翻译伦理分成四种模式:再现的模式,服务的模式,交际的模式和基于规范的模式。基于规范的模式又分为职业规范和期待规范。这四种模式反映了对翻译的四种认识,各有自己的伦理思想或观念。即再现伦理—再现原文文本;服务伦理—完成委托人的要求;交际伦理—与“他者”文化进行交流;基于规范伦理—满足一定的文化期待。本文着眼于林纾的代表性译文《块肉余生述》,从翻译伦理的四个模式方面对林纾的翻译手法、语言特点进行一次系统的、详细的分析并总结出林纾个性的翻译风格,包括他的增节、删节、改写和保留的翻译技巧,爱国主义和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翻译思想以及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翻译的贡献和对当时一些作家的积极影响。旨在指出林纾翻译《块肉余生述》时采用的翻译技巧的合理性,证明其翻译的价值性,肯定林纾在翻译界的重要地位,达到公正评论林译小说的目的为研究林纾的翻译思想及翻译实践打开更新更广的视角,以此来阐述翻译伦理在翻译研究中的必要性及积极作用,以期为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