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 近年来,恶性淋巴瘤(ML)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占恶性淋巴瘤的89.1%,约为霍奇金淋巴瘤(HD)的7倍。在临床工作中,常规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等方法对NHL的准确分期、治疗的疗效评价、预后评估、是否需巩固治疗及巩固治疗时间的判断都存在一定困难。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基于分子水平的针对NHL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综合评估体系。 非霍奇金淋巴瘤经化疗后可达到完全缓解,但此时体内仍有约10~6以下的肿瘤细胞,这些残留的肿瘤细胞是导致复发的主要原因,它们被称为微小残留病灶(MRD),常规检查手段往往不能发现,因此需要有一种更敏感的方法来检测MRD。 从B和T细胞群体上看,每个Ig或TCR基因重排形式各异,即每个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基因编码完全不同。在淋巴细胞分化发育的某一阶段,一旦某一个淋巴细胞发生恶性转化,进而单克隆增生,就会形成恶性病变,其抗原受体基因编码即基因构型是一致的。正常人的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多为成熟的淋巴细胞,为多克隆性,其抗原受体(Ig和TCR)基因由于重排的多样性,经多聚酶链聚合方法(PCR)扩增后,其基因片断长短不一,电泳后就会呈现弥散状(smear)。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多为单克隆增生(少数为双克隆或寡/亚克隆),经PCR扩增后,电泳出现一条明显的条带。实验证明,淋巴组织中正常淋巴细胞有归巢(homing back)现象,淋巴结组织的淋巴细胞可以不断地进入血流又回到淋巴结。因此淋巴瘤的肿瘤细胞亦具有归巢现象,应用PCR法可以从10~6个正常细胞中检测到一个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因此,应用PCR技术可对非霍奇金淋巴瘤外周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