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花油点草为(Tricyrtismaculata (D.Don)J.F.Macbr.)百合科油点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俗称羊角七,是陕西“太白七药”的重要品种之一。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在民间对血瘀证效果突出。本课题前期研究发现提取物具有显著增加血瘀小鼠动、静脉管径及血流速度变化值,延长血瘀小鼠凝血时间及抗血瘀大鼠血栓形成作用,但其活血作用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如何尚未探明。基于此,本实验通过系统溶剂法提取相关部位,通过比较活血作用,进一步探究黄花油点草活血作用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
目的:探究黄花油点草提取物中活血作用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方法:1)采用FeCl3诱导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模型,以血栓重量和血栓形成抑制率为指标比较黄花油点草乙酸乙酯、正丁醇、水部位抗血栓形成作用;2)采用硅胶和半制备HPLC色谱分离色谱技术对活血作用最强的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现代光谱分析技术(UV、ESI-MS、1H-NMR、13C-NMR、DEPT、单晶衍射等)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3)通过体外血管功能、抗氧化自由基、抗凝血、溶栓及抑制HUVEC细胞氧化损伤实验,采用FeCl3诱导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模型,比较体外均有活性的化合物低、中、高剂量组血栓重量和血栓形成抑制率。
结果:1)黄花油点草乙酸乙酯部位表现出显著的预防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作用,其血栓形成最少(P<0.001);2)从黄花油点草乙酸乙酯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10个单体化合物,通过现代光谱数据分析这10个化合物分别为1个新的萘并吡喃类、7个苯丙素类、1个生物碱类和1个氨基酸类化合物。其中8个已知化合物是首次从该属中得到,1个新化合物首次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3)体外血管功能实验中化合物1、7和10具有舒张血管作用(P<0.05);化合物2、3-4、6和8具有显著的舒张血管作用(P<.001),化合物1、3-5、7-8和10具有显著的清除氧化自由基作用(P<0.001);化合物1-3、5-10具有体外抗凝血作用(P<0.05);化合物1、4、8和10具有体外溶栓作用(P<0.001);化合物3-4、7和10具有抑制HUVEC细胞氧化损伤作用(P<0.05)。化合物10(阿魏酸甲酯)低、中、高剂量组血栓重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P<0.01,P<0.001)。
结论:1)黄花油点草提取物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均具有一定的抑制血栓形成作用,乙酸乙酯部位优于正丁醇部位;2)黄花油点草乙酸乙酯部位活血作用物质基础主要为苯丙素类化合物,生物碱和氨基酸类化合物可能具有潜在的活血作用;3)黄花油点草乙酸乙酯部位活血作用机制可能与舒张血管、抗氧化自由基、抗凝和溶栓有一定关系。
目的:探究黄花油点草提取物中活血作用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方法:1)采用FeCl3诱导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模型,以血栓重量和血栓形成抑制率为指标比较黄花油点草乙酸乙酯、正丁醇、水部位抗血栓形成作用;2)采用硅胶和半制备HPLC色谱分离色谱技术对活血作用最强的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现代光谱分析技术(UV、ESI-MS、1H-NMR、13C-NMR、DEPT、单晶衍射等)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3)通过体外血管功能、抗氧化自由基、抗凝血、溶栓及抑制HUVEC细胞氧化损伤实验,采用FeCl3诱导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模型,比较体外均有活性的化合物低、中、高剂量组血栓重量和血栓形成抑制率。
结果:1)黄花油点草乙酸乙酯部位表现出显著的预防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作用,其血栓形成最少(P<0.001);2)从黄花油点草乙酸乙酯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10个单体化合物,通过现代光谱数据分析这10个化合物分别为1个新的萘并吡喃类、7个苯丙素类、1个生物碱类和1个氨基酸类化合物。其中8个已知化合物是首次从该属中得到,1个新化合物首次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3)体外血管功能实验中化合物1、7和10具有舒张血管作用(P<0.05);化合物2、3-4、6和8具有显著的舒张血管作用(P<.001),化合物1、3-5、7-8和10具有显著的清除氧化自由基作用(P<0.001);化合物1-3、5-10具有体外抗凝血作用(P<0.05);化合物1、4、8和10具有体外溶栓作用(P<0.001);化合物3-4、7和10具有抑制HUVEC细胞氧化损伤作用(P<0.05)。化合物10(阿魏酸甲酯)低、中、高剂量组血栓重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P<0.01,P<0.001)。
结论:1)黄花油点草提取物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均具有一定的抑制血栓形成作用,乙酸乙酯部位优于正丁醇部位;2)黄花油点草乙酸乙酯部位活血作用物质基础主要为苯丙素类化合物,生物碱和氨基酸类化合物可能具有潜在的活血作用;3)黄花油点草乙酸乙酯部位活血作用机制可能与舒张血管、抗氧化自由基、抗凝和溶栓有一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