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儒家文化背景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t333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作者运用精神分析学对自恋和自恋性障碍研究的成果,通过对一组受过良好教育,有较浓儒家文化的家庭背景,且有一定的工作业绩,但缺乏基本共情能力的人格障碍患者的临床观察,试图阐述儒家文化对这类人格障碍形成的影响,以及这种文化的哪能些要素在家庭互动中导致了这种人格障碍的形成.作者结合临床观察认为,这与儒家文化中的内在本质有必然的联系.儒家思想中过份强调理性,贬低情感的"君子""圣人"的理想人格的社会期待;"人人关系"将"己"作为人际关系中的一点,缺乏对个人承诺所致的"自我客体"式家庭人际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己"为出发点的认知方式;以及儒家"修齐治平"的奋斗目标、过份的耻感和权威崇拜均蕴含有明显的自恋趋向.这些文化特质往往成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温床.为此,作者尝试用精神分析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对儒家文化的反思之道,希翼加深对代表儒家文化的圣贤人格的理解.以及回应第三代儒家提出的"利用弗洛伊德学说对人性阴暗面的了解,弥补儒家在这方面历来认识比较肤浅的缺陷".
其他文献
老年再婚问题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新婚姻法的颁布而凸现出来,银发同居、婚前财产公证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该文试图从老年再婚择偶入手,以上海为例,全面认识老年再婚择
消费长期以来被看作是一个经济范畴,因为它同时体现着经济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具有重要的经济特征和经济功能.但消费是嵌入于社会结构并深受社会影响的社会行为,具有多方面的社
亲子关系状况对个体社会化的结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社会学、心理学及教育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该文在三次问卷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尝试运用社会化和亲子关系的相关理论,
农民失地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而目前对于失地农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社会适应以及农地产权和征地制度问题,对于失地农民邻里关系
女大学生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研究群体.该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在社会化理论、态度(认知)理论的指导下,描述、分析了女大学生利用闲暇生活进行自我社会化的态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