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作者运用精神分析学对自恋和自恋性障碍研究的成果,通过对一组受过良好教育,有较浓儒家文化的家庭背景,且有一定的工作业绩,但缺乏基本共情能力的人格障碍患者的临床观察,试图阐述儒家文化对这类人格障碍形成的影响,以及这种文化的哪能些要素在家庭互动中导致了这种人格障碍的形成.作者结合临床观察认为,这与儒家文化中的内在本质有必然的联系.儒家思想中过份强调理性,贬低情感的"君子""圣人"的理想人格的社会期待;"人人关系"将"己"作为人际关系中的一点,缺乏对个人承诺所致的"自我客体"式家庭人际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己"为出发点的认知方式;以及儒家"修齐治平"的奋斗目标、过份的耻感和权威崇拜均蕴含有明显的自恋趋向.这些文化特质往往成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温床.为此,作者尝试用精神分析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对儒家文化的反思之道,希翼加深对代表儒家文化的圣贤人格的理解.以及回应第三代儒家提出的"利用弗洛伊德学说对人性阴暗面的了解,弥补儒家在这方面历来认识比较肤浅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