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国内在研究中草药抗血小板功能方面,发现一些中草药或其提取物具有较显著的抗血小板作用.如银杏内酯B能完全阻止PAF引起的兔、鼠、猪等的血小板聚集作用.以这些天然产物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改造,找到活性化合物,是寻找新药的有效途径之一.Rutaecarpine是一种从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中分离得到的有效成分之一,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聚集的生理活性.药理研究认为它可能是通过影响细胞内的次级代谢途径--抑制磷脂酶C的活性,而不是直接影响血小板膜上的PLA<,2>而发挥作用.Rutaecarpine是一个吲哚[2,3:3,4]吡啶[2,1-b]喹唑酮的五元环结构,由于其自然来源少,合成步骤较长,故对其类似物的研究较少.该论文以3-氯丙基丙二酸二乙酯为起始原料,分别与苯胺,对甲氧基苯胺,邻甲氧基苯胺经过7步反应生成相应的rutaecarpine,10-甲氧基rutaecarpine,12-甲氧基rutaecarpine,并对吲哚N上的H进行各种取代,共合成了rutaecarpine类似物13个,并对它们的药理活性进行筛选.初步体外药理实验结果显示,N-戊酸取代的rutaecarpine抑制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作用最强,抑制率达到86±3%(IC50为0.256mg/ml),其他样品包括rutaecarpine,拮抗作用均较弱.但在合成的化合物中有若干化合物的抑制活性要明显高于rutaecarpine.文献报道在大鼠体内试验中rutaecarpine显示良好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而该次研究中只做了体外抗血小板聚集试验,因此很有必要对rutaecarpine类似物的体内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并有望从中寻找出生物活性远高于rutaecarpine的新结构衍生物,以继续进行深入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