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意义建构研究--以特朗普总统胜选演讲为例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a05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话语分析起源于批评语言学,旨在揭示隐藏在语言形式背后意识、权力和篇章之间的关系。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批评话语分析将语言视为社会进程的一部分以及意义建构的主要方式。本研究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分析工具,运用费尔克劳夫的三维模式作为理论框架,对特朗普总统的胜选演讲进行了详细分析,揭示特朗普总统是如何策略地组织演讲话语、如何通过演说来影响和控制观众以及如何运用话语来达到其政治目的。
  本研究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描述层面、阐释层面和解释层面。在描述层面,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个元功能被用于分析特朗普胜选演讲中的语言特征;在阐释层面,作者尝试回答本文的两个研究问题,即“特朗普胜选演讲中的语言特征呈现何种分布?”“特朗普如何在其演讲中建构和传递意义?”;在解释层面,作者致力于探究篇章背后的社会语境和社会因素,从而解释特朗普总统得到观众支持的原因。
  通过对特朗普胜选演讲进行批判性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在描述和阐释层面,特朗普有意选择分类、情态、及物性、人称代词和有标记主位来传达隐含意义并在演讲中强调其主要观点;在解释层面,研究发现在所选取的文本中,语言特征可以用于实现语言的社会功能,特朗普通过使用以上语言特征向观众传递他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目的。
其他文献
“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点内容,党和国家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对学术界关于司法权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于司法体制改革中众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从中国传统法制和法律文化中汲取经验总结教训是一条合理可行的研究进路。清代是中国封建君主政治最末的时期,也是帝制中国政治体制最为成熟的时期,清代的实体法律制度和司法审判制度等方面皆是基于继承历代各种行之有效的制度形成。清代法
学位
期刊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三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长篇小说创作成就尤为突出。她的小说深刻而广泛地展现了美国的社会生活百态。尽管在女性主义文学传统上饱受争议,但是欧茨在作品中真实地反映了美国当代女性在男权社会的生存困境,并以特别的方式表现了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她以独特的手法,细腻的笔调,建构自己的叙述权威,展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予沉默的女性反抗的呼声,。  本文以《他们》为例,采用
学位
诺贝尔文学得主托尼·莫里森于2015年出版了一部名为《天佑孩童》的力作。在这部小说中,莫里森再次将她犀利的笔锋指向了肤色歧视。然而,这一次她创造性地将小说的背景设置于当代美国。她揭示了种族歧视下黑人在白人主流社会中遭受的深深痛苦;同时挖掘了黑人因内置歧视而形成的累累创伤;更独具匠心地打破了种族的界限,表现了对当代社会的性暴力问题的人文主义关注,特别是对儿童遭受性暴力问题的跨种族关注。她阐释了一个深
学位
爱尔兰民族饱受磨难,命途多舛,但也因此孕育出众多蜚声世界的文学大家。威廉·巴特勒·叶芝作为爱尔兰的民族之魂,以诗歌为载体,以象征主义为利器,重振民族精神,鼓舞民族士气,构建文化民族主义。初期,叶芝囿于个人情感,象征手法略显青涩;时移事易,后期的叶芝亲视爱尔兰民族之危机,自身的文学修养也不断深化,重视民族身份,为构建爱尔兰文化民族主义而奋斗终生。  此篇论文包含五章,共四个主要部分:引言、理论框架、
教育演讲作为演讲的一种,遍布各类隐喻,通过探究隐喻可以发掘不同党派的基本教育政策和态度或者比较不同国家的教育状况。隐喻作为认知方式不仅会影响语言和行为,也能折射出入类的思想和观念。自1980年以来,隐喻研究从未中断,但是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隐喻本身,却未探索隐喻背后的思想、观念、态度及评价意义等。近来隐喻研究方法和研究主旨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以应用语料库和内省结合的方法为特点,因此可以应用此方法探究
学位
20世纪80年代,批评话语分析进入人们的视线,它源于批判性语言学。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新闻报道的特点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以中国南海仲裁案这一事件为话题,从《中国日报》和CNN中分别选取三篇新闻报道,旨在回答两个研究问题,一个是探索两个官方网站的新闻报道语言特点,另一个是解释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本文将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的三个元功能作为理论框架;以及物性、情态、主题选择、新闻来源作为分
学位
随着科学技术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当人们解释描述一些事物的时候,他们意识到不能将非语言模态孤立起来,而单单只考虑语言模态。语言的主导地位正在逐渐向非语言模态(声音,图像,手势颜色)方面转移,从而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20世纪90年代,一种叫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理论应运而生,为人们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多模态话语分析是一门将各种符号语言同时考虑的学科。在早期的时候,大部分学者只研究静态文本(
动机作为外语学习的关键要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英语学习的成败与否。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有关动机的研究,发现动机在提高学生外语学习成就上起着很大作用并且很有研究价值。然而,在现存的有关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中,很明显大多数的研究对象都是本科生和初高中生,只有很小一部分研究是探究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而有关农民工子女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学者进行过农民工子
学位
近几十年,由于维果斯基社会文化理论对二语教学产生的持续影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二语课堂正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二语课堂注重教师到学生的责任转移,其中教师话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为学生搭建支架,促进其独立完成任务,达到更高认知水平过程中所使用的话语称为“支架性话语”。教师支架性话语的作用作为新的研究角度,推动二语课堂教学的发展。  本研究语料来源于全国各省市初高中英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