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无政党,国家大事取决于以帝王为首的贵族、官僚体系,可以称之为“帝治”。中国近代政党的雏形,始于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的兴中会。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并颁布有政纲和入会条件、手续等内容,初步具备了现代意义上的政党特征。此后,同盟会在民国初年演变为国民党,后来又演变为中华革命党和中国国民党,现代政党的特征日趋完备。
研究中国近代史和中国国民党史,必须研究“党治”,即中国国民党的治国主张及其在中国的实际运作。同时,还必须研究国民党如何“治党”,即它如何发展党员、管理党员、从事党的组织建设等方面。这也是研究国民党史不可忽视、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应该说,无论研究哪一个政党的历史,均有“党治”和“治党”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只有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才是一部相对完整的党史。
鉴于以往的国民党史研究较多关注“党治史”的一面,本论文特以国民党的“治党史”为重点,将切入点放在基层组织上,以上海为例,时段以1924-1927年为界,着重考察国民党的组织结构、党员的社会构成、基层组织建设背景、举措、实态及局限性等方面,进而由上海国民党基层组织建设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是国民党历史上一大转折点,它标志着国民党改组工作的正式起步。改组前,国民党组织松散、纪律欠严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党员成分复杂,信仰严重缺失也是一大痼疾。此外,党务工作还存在三种倾向:“只重上层、没有下层”;缺乏群众基础,只注海外工作;只重军事工作,忽视开展党务。为了改变国民党党务上的颓势,孙中山遂决定将国民党进行改组。此次改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以俄为师”,引入列宁主义政党的组织模式,将建立基层组织作为党务工作的重心。这样,以广州为第一中心,上海为第二重心,建立起践行党章的试验场。
国民党改组后,建立起一套新的基层组织体系,其党务工作发生了哪些实质性的改变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为此,本文将上海国民党基层组织建设分为开端、高潮和曲折中发展三个阶段来考察,指出每个阶段亦有其不同特点和表现。并通过分析上海国民党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态得出结论,虽然国民党借鉴了俄共组织的形式,然而这种纪律严明、组织严密,只是停留在制度形态上,就实际运作情形来看,效果则大相径庭。国民党未能得其组织内蕴,只学到了“形似”,而“神不似”。最后,从历史角度揭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指出它不仅关系到国民党在大革命的洪流中竞争力强弱,更关系到国民党的兴衰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