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作为中国人除夕之夜不可或缺的一道年夜饭,已迈入而立之年,它“飞入寻常百姓家”,深受民众喜爱。然而,目前它却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假唱、盲目追求庞大华丽的演出阵容和固守传统的节目类型等,均遭到了大多数人的诟病。尤其是语言类节目的抄袭模仿、因循守旧、负面形象的过多塑造、对弱势群体的庸俗化表述以及南北文化失衡等问题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本文试图对《春晚》语言类节目三十年的意义建构和形象塑造及其传播手段做一整体的分析。首先,文章认为从1983至2013年的《春晚》语言类节目经过了潮起潮落的演变过程,可划分为萌芽时期(1983-1990)、蓬勃发展时期(1991-2005)和辉煌回归时期(2006-2013)。三十年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节目风格,尤其是出现了以赵本山为主体的表达风格和叙事特色时期,可称为“赵本山”主体模式时期。这也不可避免地导致《春晚》语言类节目叙事者单一、叙事内容和叙述技巧单调、语言符号文本建构的意义及其形象出现某些偏差等重大问题。于是,文章试从关注工农的形象塑造、针砭时弊的思想提炼、歌颂娱乐的主题表述等方面进一步分析《春晚》语言类节目的意义建构。《春晚》语言类节目塑造了较多的农民和工人形象,其中风格迥异的45个农民形象,不仅有特殊的特定群众背景,还有不同的专属时代和时代背景;《春晚》语言类节目的思想定位带有某种鞭挞反讽的形式,对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丑陋事物及现象进行讽刺,并能达到“笑中带泪”的传播效果;《春晚》语言类节目的主题必须与晚会“欢乐”、“团结”、“祥和”等关键词相契合,因此“歌颂祖国”和“如乐大众”的节目主题表述,才能为“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时代”找到合适的注解。最后,文章认为《春晚》语言类节目的意义建构具有较大偏差,如相声类节目低俗化反智化、小品类节目对弱势群体的歧视、南北文化失衡和传媒隐喻中负面形象过多等。建构的形象中负面形象是正面形象的一倍多,且大多体现在虚假新闻泛滥、记者素质低下、节目形式和内容单一、广造过多等方面。要消解这些偏差,必须解决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提炼和精英文化的通俗化表达两种意义建构路径,提高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兼重节目的大众化影响;同时,在内容题材设置上,则要注重南方文化的均衡呈现,建构多元化的文化内涵,满足受众的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