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 Ct)感染是目前国内外最常见的性病病原体,可引起尿道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附睾炎、前列腺炎、不孕症多种疾病,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一个危害极大的公共健康问题。目前,泌尿生殖道Ct感染的发病率与其流行率密切相关,因此抗菌药物治疗是该病二级预防的重要策略;同时由于Ct疫苗至今仍不能用于临床,因此抗菌药物对于治疗Ct感染就显得更加重要。然而,泌尿生殖道Ct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常无特异性或呈隐匿性,不易引起重视,致使病情迁延、复发或反复感染,导致Ct对多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临床治疗失败病例急剧增加。目的:检测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标准株和临床株对阿奇霉素、米诺环素、莫西沙星、多西环素和利福平五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体外单独和联合药物敏感性,研究其与药物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和耐药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收集2005-2009年间到天津市性传播疾病研究所门诊就诊且符合采样标准的患者的男性尿道或女性宫颈上皮细胞,并记录其临床相关资料。采用McCoy细胞培养法对临床株进行培养,所有临床株进行五代盲传培养,对阳性标本继续传代培养,直至感染率达到90%以上,共获得41株临床菌株。对标准株和41株临床株,分别采用微量稀释法和棋盘稀释法进行五种常用抗菌药的单独和联合药敏检测。核酸扩增临床株的omp1基因并用AluⅠ、MspⅠ双酶切进行基因分型。对临床治疗失败病例的临床株,PCR方法扩增检测与大环内酯类耐药相关的23S核蛋白体RNA基因,通过产物测序检测基因突变;限制性片段分析(RFLP)检测gyrA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uinolone-Resistance Determining Region,QRDR)常见的基因点突变。统计学方法:用SPSS11.5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在方差分析显著的情况下,满足方差齐性要求数据两两比较采用最下显著差法即LSD (least-significant different)法进行组间多重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总共培养临床标本238例,得到41例阳性临床株,阳性率约为17.23%。对此41株标本进行单独药敏,检测最低抑菌浓度(MIC)(单位ug/m1)分别是:阿奇霉素0.063-0.5,莫西沙星0.03-0.24,米诺环素0.008-0.064,多西环素0.063-0.5,利福平0.002-0.016。联合药敏检测部分抑菌浓度(FIC)示:阿奇霉素与莫西沙星、多西环素、利福平在体外联合时,分别对51.22%、53.66%和58.54%的菌株为协同或相加作用,拮抗作用较少;ANOVA检验示,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a=0.05时,P=0.755)。米诺环素与阿奇霉素、莫西沙星、利福平在体外联合时,分别对90.24%、85.37%、92.68%的Ct菌株为拮抗作用,无协同作用。对临床治疗失败菌株均未检测到相应的耐药基因。结论:1、成功分离培养Ct临床株,为进一步开展该病原体的致病机理、免疫机制、体外药物敏感性检测、耐药机制和保护性疫苗等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2、Ct对常用抗菌药的敏感性呈不同程度的下降,MIC值均较以往文献报道增高。对Ct体外耐药性与抗菌效果之间关系的研究并不明确。3、不同抗菌药物体外联合药敏试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单独药敏实验的一些不足,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并且将为进一步研究抗菌药物联合作用发生机制奠定实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