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陕北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的过渡地带—榆林市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生态足迹分析和生态脆弱性评价。采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省公顷法”计算了适合于研究区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并结合省平均生产力计算出榆林市的生态足迹。针对区域生态环境特征,从自然条件和人为干扰状况构建了榆林市生态脆弱性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计算出生态脆弱度。结果表明:(1)榆林市1998-2008年人均生态生态足迹表现出逐年增长趋势,从1998年的0.60904hm2增加到2008年的1.42476hm2,增幅近1.5倍。人均生态承载力总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从1998年的0.79205hm2下降至2008年的0.74776 hm2,下降了5.6%。1998-2008年榆林市既有生态盈余,又存在生态赤字,表现出由盈余逐步转变为赤字的现象。2000-2002年之间为两者过渡期,2002-2008年生态赤字逐渐加大。(2)2008年榆林市生态足迹空间差异特征明显,北部6县生态压力大于南部6县,榆阳、神木、府谷、横山、米脂五县均表现出生态赤字,其中前三县赤字大于榆林市2008年整体赤字水平。(3)影响榆林市生态环境脆弱性的驱动力主要有:自然生态背景、环境压力、人口承载和经济社会的发展。1998-2008年榆林市生态脆弱性波动较大,整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这与近些年榆林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做出的努力有着直接联系。(4)榆林市2008年生态环境脆弱程度比较高,强度、极强度脆弱区面积总和为26782.083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2.33%,超过市域面积的一半,且主要分布于长城沿线以北的风沙滩区,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本文对于榆林市生态足迹和生态脆弱性的评价分析,为榆林市今后实施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依据,从而更好的协调区域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