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可再生能源利用是建筑节能的重要手段。其中,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普遍、长久的绿色能源,具有常规能源无法比拟的优势。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承压能力强、便于与建筑一体化,在太阳能热利用市场有较高占比。同时,由于外太空的温度接近于绝对零度,是非常理想的天然冷源。夜空辐射制冷器可以利用8~14μm波段的“大气窗口”与外太空进行辐射换热,实现被动制冷,具备很强的节能潜力。由于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和夜空辐射制冷器在结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再生能源利用是建筑节能的重要手段。其中,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普遍、长久的绿色能源,具有常规能源无法比拟的优势。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承压能力强、便于与建筑一体化,在太阳能热利用市场有较高占比。同时,由于外太空的温度接近于绝对零度,是非常理想的天然冷源。夜空辐射制冷器可以利用8~14μm波段的“大气窗口”与外太空进行辐射换热,实现被动制冷,具备很强的节能潜力。由于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和夜空辐射制冷器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在工作时段上具有互补性,因此可以将两种装置一体化:在白天收集太阳能热量为用户提供热水;在夜晚以天空作为冷源实现辐射制冷,降低夏季空调能耗。为实现辐射制冷功能,现有一体化装置的透明盖板采用对全波段高透过率的PE薄膜。在白天集热模式下,盖板只起到“风屏”作用,长波辐射热损失很大,无法达到较高的集热温度和集热效率。本论文致力于解决白天辐射热损失和夜空辐射制冷之间的矛盾,开发一种两者兼顾的太阳能集热和夜空辐射制冷一体化装置。首先,论文分析了太阳和夜空的辐射特性、集热/辐射制冷装置的基本传热特性,设计了兼顾白天集热、夜间制冷的一体化装置的基本结构,提出了对装置关键部件传热性能,特别是热辐射性能的基本要求。该装置在传统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的基础上,以玻璃盖板为辐射制冷表面,以盖板和集热板芯之间的空气夹层为载冷工质流道,以此实现辐射制冷功能。为提高制冷功率,在玻璃盖板外表面贴附一层透明的辐射制冷薄膜,并在装置顶面加盖“风屏”。其中,理想的辐射制冷薄膜应在太阳能热利用波段有高透过率,在“大气窗口”波段有高发射率,在“大气窗口”以外的中远红外波段有高反射率;理想的“风屏”应在太阳能热利用波段和“大气窗口”波段均具有高透过率,在“大气窗口”以外的中远红外波段有高反射率。本论文选用PET膜作为辐射制冷薄膜,PE膜作为“风屏”。然后,论文对一体化装置建立了瞬态一维传热的理论模型,分项列出了玻璃盖板、载冷工质和集热板芯的热平衡方程,提出了理论模型的求解方法:将理论传热模型离散化,以装置进口温度、工质流量、环境参数、装置的结构参数和表面温度等作为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利用Matlab软件编程对热平衡方程组迭代求解,对装置出口温度和有效制冷功率进行数值计算。其中,论文重点讨论了模型有效辐射项的计算方法,认为装置制冷表面只在“大气窗口”波段有明显的光谱选择性,视其在“大气窗口”波段和其它中远红外波段的发射率分别为一个定值,简化了有效辐射的计算,同时也保证了一定的精确度。接下来,根据设计方案搭建一体化装置的试验平台,测试装置的集热/辐射制冷性能,同时对瞬态传热理论模型进行验证。设计两组静态对比试验,分析单双层PE膜结构和是否敷设PET膜对装置制冷性能的影响:若以未通气状态下玻璃盖板表面与环境之间的温差作为衡量装置辐射制冷性能的指标,与单层PE膜结构相比,采用双层PE膜结构,装置制冷性能提高10%;与未敷设PET膜的装置相比,在玻璃盖板表面敷设一层PET膜,装置辐射制冷性能提高36%。设计两组连续通气试验,在测试条件下,空气经装置冷却温度可降低2.4~5.6℃,装置的单位面积制冷功率为6.4~15.2W/m2;测试得到的装置出口温度和单位面积制冷功率与模型计算结果吻合程度较高,其中,装置出口温度理论值和实测值的绝对误差在0.07℃~0.73℃之间,单位面积制冷功率理论值和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在0.43%~25.2%之间,均方根误差为12.2%。对一体化装置和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进行集热对比试验,研究附加结构对装置集热性能的影响,测试得到一体化装置的瞬态截距集热效率提高15.3%,总热损失系数降低32%。最后,利用装置理论传热模型,分别对不同工质类型、不同环境参数(环境干球温度、环境湿度等)、设计参数(空气保温层厚度、空气流道高度、关键部件辐射性能等)和运行参数(工质进口温度、工质质量流量等)下的装置出口温度及单位面积制冷功率进行数值计算,分析各因素对装置制冷性能的影响,再针对各影响因素提出对应的装置优化方案。装置优化后,单位面积制冷功率显著提高,约为优化前单位面积制冷功率的3倍。选取乌鲁木齐、北京、上海、重庆四个城市作为代表,分析装置在不同地区使用的制冷性能。可知在乌鲁木齐制冷性能最好,空气进出口温差约为4.1℃,单位面积制冷功率最高可以达到51.8W/m2,北京次之,上海和重庆制冷性能较差,一体化装置更适用于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兰州等夏季夜间空气含湿量低,同时也具有一定用冷需求的地区。
其他文献
含铜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生物、物理及化学特性,因其良好的电导率和光学性能等,逐渐成为最受关注的过渡金属纳米材料之一,被广泛运用于抗菌、载药、光动力治疗、传感、催化等多个领域。本论文在全面综述含铜纳米材料的分类、合成与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几种含铜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传感上的应用,具体工作如下:1.采用直接模板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二维多孔CuCo2O4(2D HCCO)纳米片,并将其与二氧
面齿轮传动具有结构形式简单、振动噪声低、能够实现功率分流等特性,将面齿轮传动引入行星齿轮机构中,能够优化支承结构、减轻机构重量、提高传动效率并提高承载能力。本文以某特种车辆内部补给的高速传输为应用背景,设计了一种新型正交面齿轮行星机构,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1)根据微分几何理论与齿轮啮合原理对正交面齿轮工作齿面与过渡曲面的齿面方程进行了推导,并对面齿轮不发生根切和齿顶变尖的条件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
摆线齿轮是摆线类精密减速器以及摆线泵的关键零部件,摆线齿廓的特性对其传动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开展关于摆线齿轮基础啮合理论及构型创新的研究对于提高产品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也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针对摆线啮合副中摆线齿轮与针齿的实际作用中存在的滑动,通过引入一滑动函数来表征该现象,进而提出了一种基于滚滑作用的新型摆线齿廓模型的构建方法,推导了基于滚滑作用的摆线齿廓方程,并对其齿廓特征、啮合特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们对金属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梯度材料因其具有的突破传统金属材料的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激光表面处理工艺作为一种可以在工业上大批量生产的方法,在制备梯度材料方面有着极大的潜力。本文探索了应用激光表面处理工艺来制备梯度材料的可行性,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如退火态的粗晶无间隙原子IF钢(加工过程中组织不发生相变)及冷轧态的细晶IF钢、可能发生相变的球化T8珠光
随着我国LED照明行业的迅猛发展,处于其生产上游环节的衬底需求不增加,从而导致衬底加工所需的碳化硼研磨液用量也随之增长。据统计,全国每年产生的研磨废液量达6千余吨,由于当前缺乏切实有效的技术方法,对于废液中大量可循环再利用的碳化硼未能进行有效回收,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2016年国家首批工业和信息化部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的支持下,以重庆某光电公司为依托,对LED蓝宝石衬底研磨
随着齿轮传动高承载能力和高功率密度要求的迫切,齿轮接触疲劳问题日益突出,显著制约如风电、直升机、舰船等高端装备的服役性能及可靠性。同时,在齿面微观形貌和滚滑运动的共同作用下,齿面尤其是微观尺度上的粗糙度形貌发生磨损。齿面微观形貌及其演化导致接触齿面及近表面呈现复杂的局部应力集中现象,显著影响了齿轮的服役寿命尤其是表面及近表面裂纹寿命。然而,诸如考虑微观形貌的齿轮接触疲劳失效规律、磨损导致的齿面微观
Pirin蛋白属于功能多样的Cupin家族,是一种在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中广泛表达、高度保守的金属核蛋白。作为转录调节因子,Pirin同源蛋白参与了细胞调节的许多过程,但其确切的生物学功能不明。最近文献报道Pirin在癌细胞如黑色素瘤中高度表达,且蛋白的表达差异与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密切相关。然而,迄今尚缺乏Pirin蛋白在相关组织细胞中的分布和含量的数据,因此,建立一种能快速鉴定和准确定量生物样品中
随着自动驾驶车辆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对自动驾驶关键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环境感知作为自动驾驶技术的重要环节,是智能车辆的“眼睛”。目前基于三维激光雷达目标检测系统的研究已取得了许多成果,但面向开放场景下的目标检测仍存在下列问题:一是感知环境相对简单,以目标稀疏分布的场景为主,而多类型目标交互场景下的目标检测研究较少;二是三维激光雷达点云数据量极大,直接应用原始点云进行目标检测算力需求高,需设计合理
随着现代航空技术的快速发展,航空发动机回转类锻件的结构变得更加复杂,采用传统的经验法与试错法对其成形工艺方案进行设计难以保证锻件的充填性和变形均匀性,常出现局部折叠、充填不满以及粗晶与混晶等缺陷。为此论文首先设计一种适用于大高径比棒料镦粗的模具,以确保航空发动机回转类锻件坯料性能的稳定性。然后结合预锻件基本形状的设计与成形工艺参数的优化,以及锻件变形均匀性预测模型的建立,制定充填性与变形均匀性的优
近距离旋转空间目标的相对姿态测量与稳定跟踪是空间非合作目标自主交会对接中的难点问题。受姿态运动、光照变化、形状变形甚至噪声等影响,卫星等非合作旋转空间目标的特征点、特征线以及特征区域等波动变化明显、稳定性弱。这导致传统的目标跟踪方法常常发生跟踪点抖动、漂移甚至发散,难以满足近距离巡视、交会对接甚至抓捕等任务要求的高精度跟踪。因此,光照不均条件下近距离旋转空间目标稳定跟踪必将面临旋转、形状、姿态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