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耕文化是人类自身和对自然界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劳动人民实践而得的宝贵经验,并流传至今的文化形态。农区长期与当地的资源环境相互作用和共同演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耦合的社会生态系统。因此,农耕文化蕴含着可持续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本土生态知识,以及传承了几千年的社区组织、社会资本、社会互惠关系和多样的农村习俗文化。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农村社会文化一直处于变迁的状态,尤其是,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后,农村人口和家庭不断外流及迁移,农村的农耕文化也随着面临消失的危机。对此,十九大报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除了振兴农村的产业、人才、生态和组织以外,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也成为重要的政策目标。农耕文化承载了农村如何通过社区组织和社会互惠关系来促进农业生产、土地利用和解决当地的贫困问题。所以,农耕文化的纪录、传承及振兴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农耕文化是学界一直非常关注的研究话题,近20年以来国内关注农耕文化的研究在逐步增加。这些研究主要关注几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学界中多数研究从宏观层面入手,利用考古学和人类学的方法,探索一个区域或者一个民族的农耕文化的历史变迁和历史发展进程;第二,近年来也有很多研究开始关注农耕文化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农耕文化在文化旅游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虽然这些研究为农耕文化的了解提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很少从微观层面入手,对一个农村的农耕文化变迁进行跟踪和分析,尤其是,很少深入研究一个发展政策导致的农民异地搬迁对农耕文化变迁产生的影响,以及农耕文化变迁对我国乡村振兴规划提供的参考价值。因此,本文以理塘县日西村为个案,运用民俗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等学科角度,通过对日西村农耕文化历史变迁的研究,解析日西村农耕文化现状及特征,总结出日西村农耕文化消失后存在的困境,提出相应对策。日西村平均海拔约为2500米,为理塘县唯一一年两熟的藏族农业地区。由于交通极其不便,信息闭塞,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相对而言文化的生态性保留得非常完整。2015年,由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修建水电工程,这使日西村农耕文化退出农户的生计模式。基于以上因素研究日西村农耕文化相对其他地区而言,具有个案的典型性。所以,研究日西村农耕文化历史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及现实意义。相关藏族农耕文化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对微观层面探索藏族农耕文化历史与变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乡村振兴以及异地搬迁中我国农村发展应注重文化因素及人的发展问题,对藏族村落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提供参考价值。本文研究发现日西村农耕文化的内容及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文化变迁现象。日西村农耕文化中蕴含的资源循环利用、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朴素的生态理念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守望相助等内容对现代化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当然,日西村农耕文化也存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等因素,农耕技术相对落后、种植种类单一、农用工具保持在十分原始的状态中,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此外,修建水电站工程导致日西村农耕文化断层,使农户的生活出现了两大显著的困境。即生计问题和适应新环境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的相应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