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术脐膏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及其质量控制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usn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仁术敷脐方是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经验方,具有成药前景。本课题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筛选仁术脐膏的提取工艺,优化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参数,建立仁术脐膏质量标准,完成中药新药(六类)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并初步探讨了仁术脐膏在小鼠靶器官的分布。
  方法:
  1.仁术脐膏的提取工艺考察
  ①以药效成分保留率为指标,比较砂仁、苍术、肉桂、丁香四味组方饮片,分别经水蒸气蒸馏工艺、超临界CO2萃取工艺的提取效果。
  ②以小鼠番泻叶致泻为药效模型,比较仁术敷脐方超临界CO2萃取浸膏及其药渣的敷脐止泻药效;进一步比较超临界CO2萃取浸膏两类组分挥发油、脂肪油的止泻药效;续用GC-MS联用技术探讨脂肪油的组成;并对40%脂肪酸单体成分膏剂进行了敷脐止泻药效考察。
  ③以萃取浸膏得率和指标成分保留率为指标,分别考察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解析压力等萃取工艺参数的影响。在上述参数确定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物料粉碎粒度的影响。并以优化工艺参数开展了仁术敷脐方超临界CO2萃取工艺中试研究。
  2.仁术脐膏的质量控制
  ①采用气相色谱法,建立了仁术脐膏中乙酸龙脑酯、苍术素、桂皮醛、丁香酚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开展了系统适用性研究。
  ②按照《中国药典》(2015版四部),对仁术脐膏成品进行卫生学检查的验证试验。
  ③采用GC-MS联用技术,初步建立仁术脐膏原料、半成品、成品中两类主组分特征图谱的色谱分析条件(包括直接测定的挥发油主组分特征图谱、脂肪酸甲酯化后的脂肪酸主组分特征图谱)。
  3.仁术敷脐方小鼠靶器官分布的初步考察
  分别以组方饮片的超临界萃取浸膏,制备40%脐膏敷脐给药,采用GC-MS联用技术,考察其中药效成分在在小鼠血浆、皮肤、小肠、大肠中的分布。
  结果:
  1.仁术脐膏的提取工艺考察
  ①砂仁药材中乙酸龙脑酯,采用水蒸气蒸馏工艺,其保留率为102.8%;采用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在25、30MPa的萃取压力下,其保留率分别为97.1%、92.7%。苍术药材中的苍术素,采用水蒸气蒸馏工艺,其保留率为66.3%;采用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在20、30MPa的萃取压力下,其保留率分别为103.7%、94.0%。肉桂药材中的桂皮醛,采用水蒸气蒸馏工艺,其保留率为43.3%;采用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在25、35MPa的萃取压力下,其保留率分别为72.8%、71.2%。丁香药材中的丁香酚,采用水蒸气蒸馏工艺,其保留率为99.6%;采用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在20、25MPa的萃取压力下,其保留率分别为95.5%、93.0%。实验结果表明,砂仁中乙酸龙脑酯、丁香中丁香酚,在两种提取工艺下均可基本保留;苍术中苍术素、肉桂中桂皮醛,超临界CO2萃取工艺的保留率高于水蒸气蒸馏工艺。
  ②在小鼠番泻叶致泻下,仁术敷脐方超临界萃取CO2萃取浸膏显示敷脐止泻药效,药渣未显示止泻药效,确定其敷脐止泻有效部位为超临界萃取CO2萃取浸膏;超临界CO2萃取浸膏两类组分挥发油、脂肪油均显示止泻药效,2.22%、4.44%、8.88%、17.76%脂肪油脐膏显示止泻药效,且具有量效趋势;续用GC-MS联用技术检测,其主要组分为油酸(15.28%)、亚油酸(12.76%)、棕榈酸(4.42%)、花生酸(0.04%);上述成分40%膏剂均显示止泻药效。
  综上①②,从成分保留率与药效学综合考虑,确定仁术敷脐方的提取工艺为超临界CO2萃取工艺。
  ③优化仁术敷脐方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参数为:饮片粉碎过二号筛,萃取压力28MPa±2MPa,萃取温度45℃,解析Ⅰ、Ⅱ压力均为6MPa,解析Ⅰ、Ⅱ温度均为40℃,CO2流量为50±5kg/h,萃取时间为2h,合并收集解析Ⅰ、Ⅱ中萃取浸膏。
  以上述参数开展小试验证试验,得膏率为5.18%~5.38%,乙酸龙脑酯保留率为84.9%~86.2%,苍术素保留率为90.1~93.6%,桂皮醛保留率为61.9~68.7%,丁香酚保留率为86.8~96.8%,综合保留率为83.0~85.6%。不同批次得膏率及萃取浸膏中各成分含量、保留率基本一致。
  三批中试生产中,得膏率为4.86~5.12%,乙酸龙脑酯保留率为85.2~97.4%,苍术素保留率为85.3~86.2%,桂皮醛保留率为47.6~53.6%,丁香酚保留率为91.2~91.6%,综合保留率为79.7~85.0%。得膏率为小试验证试验得率的92%~97%,综合保留率为小试验证试验综合保留率的95%~101%。
  结果:表明在本工艺参数下,仁术脐膏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可行、流畅、稳定。
  2.仁术脐膏的质量控制
  ①仁术脐膏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表明,乙酸龙脑酯在0.03246~0.8564μg·μ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1),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5%,RSD值为1.96%;苍术素在0.02454~0.6131μg·μ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为99.7%,RSD值为1.89%;桂皮醛在0.05978~1.4946μg·μ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7%,RSD值为1.18%;丁香酚在0.07940~1.9851μg·μ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0%,RSD值为1.38%;阴性对照无干扰,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良好。
  ②卫生学检查验证试验中,采用稀释法、中和剂法及薄膜过滤法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微生物计数方法回收率在0.5~2之间;控制菌检查法验证试验符合药典标准;木制剂符合2015年版药典中“非无菌不含药材原粉的中药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标准”项下皮肤给药制剂的要求。
  ③在选定色谱分析条件下,GC-MS图谱信息丰富,直接测定的挥发油主组分图谱中检出乙酸龙脑酯、苍术素、桂皮醛、丁香酚、D-樟脑、(-)-龙脑、α-蒎烯、榄香醇、β-石竹烯、α-石竹烯、沉香螺醇、β-桉叶醇、莪术烯、花生四烯酸、香豆素、罗勒烯、(+)-香橙烯、α-依兰油烯、2-甲氧基肉桂醛、β-毕橙茄醇、α-毕橙茄醇、乙酸丁香酚酯等色谱峰;脂肪酸甲酯化后的脂肪酸主组分特征图谱检出棕榈酸、亚油酸、油酸、花生酸等色谱峰。各色谱峰分离良好。
  3.仁术敷脐方在小鼠靶器官分布的初步考察
  在血浆中检测到乙酸龙脑酯、丁香酚,在皮肤中检测到樟脑、龙脑、乙酸龙脑酯、β-桉叶醇、苍术素、肉桂醇、α-蒎烯、丁香酚、β-石竹烯,在小肠中检测到丁香酚,在大肠中检测到樟脑、龙脑、乙酸龙脑酯、肉桂醇、α-蒎烯、丁香酚,有助于开展本品后续局部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结论:
  试验确定仁术敷脐方的止泻有效部位为超临界CO2萃取浸膏。完成仁术敷脐方工艺CO2萃取工艺的优化研究,中试验证了其可行性,为后续成型工艺试验提供了基础。建立的仁术脐膏质量标准可控制其有效性与安全性。两类主组分GC-MS特征图谱的色谱分析条件为本品特征图谱的建立奠定基础。初步考察了仁术脐膏药效物质在靶器官的分布情况,有助于开展本品后续局部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其他文献
农田水文过程与作物生产联系密切,对于多雨湿润、地势低洼的农业地区来说,降水过多不仅会引发农田土壤水饱和、地下水位抬升,还会导致农田涝渍危害,使作物遭受涝渍胁迫,从而引起作物减产,农业大起大落的现象时有发生。我国是世界上涝渍灾害频繁发生且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涝渍灾害发生,其中江汉平原就是涝渍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依据长系列观测资料,研究易涝易渍农田的水
学位
流域以不同大小水体围成一个生命力旺盛的自然单元,为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提供丰富的水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据地,因此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四湖流域是湖北省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在湖北省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增长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随着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围湖造田,不合理灌溉等导致流域内土地涝渍化,土壤生产力下降等现象严重,成为阻碍四湖地区经济繁荣的瓶颈。因而,掌握该地区耕地肥力水
学位
倒伏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品质,并导致机械化收割困难。造成油菜倒伏的原因较多,既有品种本身的原因(内因),也有环境因素的影响(外因),要区分导致油菜倒伏的单一原因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难度较大。目前国内外对甘蓝型油菜抗倒性状的遗传和分子基础研究不多,研究结果也不一致。现有研究中有关倒伏的评价指标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开展对甘蓝型油菜抗倒性状的遗传及分子基础研究非常必要。  本研究利用抗倒能力有较大差异
本试验选用了五种不同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种质(白鉴13、CGN03995、甘华油杂9号、中双11号和油菜新种质六倍体)作为试验材料。其中六倍体是由白菜型油菜白鉴13与埃塞俄比亚芥CGN03995杂交后,经人工染色体加倍后得到。试验比较各种质的生育期、生育进程、农艺性状、SPAD以及抗逆性的强弱。为研究油菜新种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  1.不同种质油菜
学位
目前马铃薯育种进展一直比较缓慢,主要由于马铃薯常规栽培种具有四倍体遗传特性和高度异质性。但是,常规杂交育种仍是目前育种的主要手段,由于马铃薯栽培种遗传基础较为狭窄,普遍存在亲缘关系,导致杂交育种优势难以得到体现。因此,利用具有丰富变异的二倍体马铃薯,建立高效的马铃薯再生体系,以及离体筛选耐盐突变体将对马铃薯品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8份经选择适应长日照的原始二倍体栽培种富利亚(Solanum
学位
本研究目的在于卢德勋(2001)提出的粗饲料品质分级指数GI的基础上筛选一些新指标以建立用于实验研究的新一代GI(GI2008),并对在奶牛养殖应用效果中的研究,比较利用GI2008、GI进行粗饲料混合搭配,筛选理想的混合粗饲料配方,观察其乳牛实际应用中的效果。本研究获得的结果:1、用于粗饲料NDF和CP评定单项指标的比较就粗饲料NDF而言,动物的反刍和NDF含量成一定的相关关系。因此,建议选用P
学位
本研究建立了泌乳奶牛乳腺组织体外培养体系及奶牛乳腺组织αs-酪蛋白合成量的Western-blotting检测方法(试验一),并利用建立的体系和方法,分别研究了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和苯丙氨酸浓度对αs-酪蛋白合成的影响(试验二);蛋氨酸与蛋氨酸二肽不同组合对αs-酪蛋白合成的影响(试验三)以及不同氨基酸及二肽组合模式对αs-酪蛋白合成的影响(试验四)。  试验一、奶牛乳腺组织体外培养体系和αs-
学位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价小檗碱联合阿托伐他汀的降脂疗效及安全性;建立HPLC测定大鼠血浆中阿托伐他汀钙浓度的方法;研究小檗碱对大鼠体内阿托伐他汀钙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提供小檗碱与阿托伐他汀钙联合用药的参考依据。  方法:  (1)对小檗碱联合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回顾与Meta分析,评价其联合用药的疗效及安全性。  (2)建立HPLC测定大鼠血浆中阿托伐他汀钙浓度的方法,对
学位
前言:心血管疾病和乳腺癌具有相同的致病风险因素,人口老龄化加剧了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这些因素导致癌症幸存者心血管疾病过早发生以及死亡率的升高。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2,HER2)阳性乳腺癌一线治疗方案为HER2靶向药联用化疗,因顾虑蒽环类抗生素与HER2靶向药同时使用的协同心脏毒性,化疗药常选择微管类植物药而甚
目的:  基于热门抗肿瘤靶点DNA甲基转移酶1(DNMT1)的晶体结构,前期课题组和上海药物所合作,利用基于分子对接的计算机虚拟筛选手段,发现了新型选择性非核苷类小分子DNMT1抑制剂DC_05以及通过相似性搜寻获得的DC_517,并测定了它们的抗肿瘤活性。在团队前期工作基础上,我们利用生物电子等排原理,在咔唑3或3,6位引入氟原子或将咔唑母核改造成杂环,同时对化合物侧链进行修饰,以期待获得一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