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农村劳动人口向城镇大量流动,农村留守劳动力的老龄化现象日益严峻。由于城乡发展不均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显现,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为了改善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的困境,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思路,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发展农村科技与实用人才。此后连续7年,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在强调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强调要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步伐,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黑龙江省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农业大省,于2012年正式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经历了7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培育过程中的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培育进展缓慢、培育质量低、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等。这些问题制约了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更广泛地开展,并对国家整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产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界定了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概念,运用了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劳动转移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引入人力资源的概念,研究分析了国外北美、西欧、东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民培育模式,国内陕西安康、浙江湖州与江苏太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并从这些模式中吸取经验。立足于现阶段黑龙江省的农业与农民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状况与农民对培训的满意度。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指标,搭建质量屋模型,运用模糊综合评判评价了黑龙江省提供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评价结果为5级好。明确了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新型职业农民的数量较少、培育的效率不高以及新型职业农民的整体素质欠缺。综合分析培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内因有农民素质较低、农民缺乏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可;外因包括培育体系不完善、资金投入与扶持力度不够、培训的内容与模式单一、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标准不明确、农民培训对象的遴选不科学、新型职业农民的追踪考察不到位、农业发展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支撑不坚实。以人力资源为视角,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文化素养、职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思路。并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体系、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政策、新型职业农民的认证标准与新型职业农民的来源渠道等5个方面提出解决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