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位导向醛和胺的串联反应构筑系列氮杂多环及光驱动抗肿瘤活性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yhu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合成工艺及表征仪器的更新换代合成化学已经成为化学领域的热点及前沿阵地。回顾过去,精准合成一直是合成化学领域的最终目标。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国内外合成学家提出与发展了多种合成方法,其中过渡金属配位催化导向活化是目前为止应用最为广泛的策略。由于传统的过渡金属配位催化导向活化经历配位--活化(导向)--离去的催化过程,导致其难以实现多重定位活化(串联活化),仍然无法突破某些复杂有机分子高产率、高原子利用率的定向合成瓶颈。在这里,我们猜想如果将配位之后的过渡金属离子一直固定在活化部位,而不发生离去,是否可以实现多重特定位置选择的精准活化(串联活化)。在上述思想的指引下,我们提出新型合成策略:原位配位导向的串联催化反应。另一方面,高分辨电喷雾质谱(ESI-MS)由于检测时间短、分辨率高和消耗样品少等优势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分子簇组装过程跟踪及有机反应机理研究。然而对于原位配位催化串联反应过程跟踪、中间体甄别及反应机理研究的例子仍然屈指可数。在本论文中,主要依托苯并咪唑-2-甲醛衍生物及2-氨甲基吡啶衍生物通过3d金属离子原位配位导向串联活化定向构筑了系列咪唑[1,5-a]吡啶衍生氮杂多环聚集体,并且得到了上述杂环聚集体的3d金属配合物。进一步使用ESI-MS对串联反应过程跟踪、解析反应中间体及提出反应机理,并且在上述反应机理的指导下改变反应条件实现了系列杂多环衍生物的序列化构筑。第一章为前言,介绍了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科学贡献,重点介绍了早期原位反应发展历程、配位催化串联反应发展历程(尤其是醛和胺的串联反应)、国内外质谱技术用于跟踪反应过程及机理研究最新动态、质谱技术应用于配位催化串联反应机理研究现状等,为本论文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第二章首先介绍了无水Fe Cl3辅助的原位配位催化8-羟基喹啉-2-甲醛(HL1)与2-氨甲基吡啶(HL2)在甲醇溶剂热100℃条件下经历两步配位、偶联与关环4步反应步骤实现了杂多环2-(咪唑并[1,5-a]吡啶-3-基)喹啉-8-醇(HL3)Fe(III)配合物的定向合成。进一步使用ESI-MS跟踪了HL3的合成反应过程,并且提出了其反应机理为:HL1+HL2+Fe Cl3→Fe(L1)Cl2+Fe(L2)Cl2→Fe(L3)Cl2→Fe(L4)Cl2(化合物1)。在上述机理研究的引导下,通过将8-羟基喹啉-2-甲醛更改为N-甲基苯并咪唑-2-甲醛(L4),在甲醇溶剂热140℃条件下由Fe Cl2辅助的原位配位催化L4与HL2经历多重配位活化、偶联、亲核加成、消除反应及歧化反应等系列步骤最终实现复杂杂环聚集体1-甲基-2-((3-(吡啶-2-基)咪唑并[1,5-a]吡啶-1-基)甲基)-1H-苯并[d]咪唑(L6)及其Fe(II)配合物(化合物2)的精准合成。ESI-MS跟踪配合物2形成过程反应溶液物种变化、进一步甄别反应中间体提出长达11步的串联反应机理:包括新生成4个共价键(3 C-N和1 C-C)及1个五元咪唑杂环。在本章中笔者还通过调控与更换不同的反应起始原料及比例、改变反应温度等系列手段,精准控制合成了五类基于咪唑并[1,5-a]吡啶衍生杂多环3d金属配合物(化合物3-16)。笔者对上述五类杂多环3d金属配合物形成机理进行了推测与分析归纳,在此不做一一赘述。归纳总结为何导致第二章多种不同类型的杂多环3d金属配合物定向合成差异的基础之上,笔者发现在醛与胺偶联形成亚胺中间体的基元反应步骤的差异是导致不同类型的杂多环3d金属配合物定向合成的决定因素。进一步分析杂多环聚集体结构特点发现,其仍然存在个别活性位点可参与进一步活化。在第三章中,笔者通过设计反应条件、调整反应历程,在“一锅”条件下实现了第二章中多类型杂多环3d金属配合物定向构筑的同时再次活化其幸存的少数或者个别活性位点使得其发生再次偶联,得到了非常复杂的杂多环3d金属配合物(化合物17-21)。通过ESI-MS跟踪上述复杂的杂多环3d金属配合物反应过程、解析反应中间体并且提出反应机理发现杂多环再次偶联步骤为自由基反应历程。机理显示上述复杂的杂多环3d金属配合物形成过程经历12-16步,是迄今为止反应步骤最长的串联反应之一。第四章主要研究了两个相对简单的杂多环Fe(II/III)配合物(化合物1和2)的光驱动抗肿瘤活性。在跟踪反应进程时,笔者发现化合物1具有良好的光致发光效果,进一步测试其电化学循环伏安曲线(CV),并且结合紫外-可见(Vis-NIR)吸收光谱及光致发光光谱计算得到化合物1具有使得~3O2→~1O2的能力。在光照条件下,使用活性氧(ROS)指示剂DPBF与单线态氧特异性探针SOSG直接检测到了化合物1引发~1O2的产生:DPBF在ROS作用下将被氧化为内氧化物其位于417 nm处的吸收峰会迅速下降;SOSG结合~1O2能够显示出异常亮的绿色荧光,并且其位于530 nm左右的发射峰会迅速增强。由于化合物1由强螯合配体HL3与弱配位-Cl构筑而成,这种强弱配位在配位化学中非常少见。因此,笔者通过DFT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提出了化合物1产生~1O2的最优构型,结果显示化合物1的1个或者2个-Cl的离去有助于其产生活性位点进而产生~1O2。MTT法测试化合物1对多种肿瘤细胞抗增殖活性研究表明其对三阴乳腺癌MDA-MB-231细胞具有优异的光驱动抗增殖效果(化合物1浓度为12.5μM,能量密度为25 m W·cm-2的卤钨灯照射下杀伤肿瘤细胞高达92%以上)。化合物1对携带三阴乳腺癌MDA-MB-231的小鼠动物模型治愈效果显示:加药且光照条件下肿瘤增长仅1.5倍,而对照组肿瘤增长高达7倍。同样的方法研究配合物2的光驱动抗肿瘤活性,与化合物1所不同的是其对多种肿瘤细胞均具有优异的抗增殖效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免疫正常的胰腺癌(CT26)小鼠动物模型治愈效果显示化合物2能够激活体内免疫系统处理肿瘤组织(免疫治疗,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而在裸鼠(无胸腺)中并没有此效果。
其他文献
3d过渡金属配合物因其丰富有趣的结构及其在磁性、催化、发光和气体吸附与分离等方面具有巨大应用潜力,备受科研工作者们的青睐。配合物新奇有趣的功能源于其结构的多样性与特殊性,因此配合物结构的构筑合成与调控仍是配位化合物工作者一直以来的研究热点与追求目标。理解配合物的组装过程和生长机制是实现控制合成的基础,而低维配合物体系形成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更好更深入地理解复杂的高核、高维配合物的构筑以及组装机理。但化
两亲性共聚物在选择性溶剂中微相分离能够自组装形成胶束、囊泡等有序结构,是高分子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些结构在药物载体、组织工程、纳米器件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不同于线性共聚物,接枝共聚物具有独特的拓扑结构,易于通过调节主侧链的长度/组成、接枝密度等性质调控其自组装行为,相关研究尤其受到人们的关注。最近我们课题组报道了一种新型可注射超分子水凝胶,它是由两亲性接枝共聚物PPGg-PEG与环糊精组装而成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为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 Linn)植物,被广泛种植于我国西南部和东南部。油茶枯是油茶籽榨取茶油后的副产物,产量巨大,却往往被人们丢弃或作肥料,未能有效的加以综合利用,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为更好的利用我国丰富的油茶枯资源、充分发挥油茶的宝贵价值,本文以油茶枯为研究对象,主要对油茶枯中小分子化合物及多糖类成分进行提取分
天然的sampangine生物碱具有抗菌、抗疟疾、抗炎和抗肿瘤等药理活性,由于其水溶性差和细胞毒性较大,限制了其开发和应用.本论文以sampangine生物碱为先导化合物,对其进行结构修饰,设计合成了两个系列的sampangine衍生物,并对合成的目标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AD活性研究.本文以1-萘酚和NBS为起始原料,合成了18个8位和11位取代sampangine衍生物,并对所有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结
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可持续清洁能源的转换和储存技术的发展是促进能源和现代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战略。锂离子电池(LIBs)具有比容量大、自放电小、无记忆效应、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安全无污染等优点,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电动汽车等电气设备中。在LIBs关键正极材料中,磷酸铁锂(LiFePO4,LFP)因具有价格低、理论比容量大、循环稳定性好和优异的安全性能等特点,在储能
目前,分子基磁性材料在分子自旋电子学、量子计算、高密度数据存储和信息处理、微波材料以及磁性制冷等应用中都具有优良的潜在应用,但是随着对单分子磁体的深入研究,其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越来越严峻。后合成修饰作为对分子基磁性材料进行功能化的有效途径之一,而逐渐成为分子基磁性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的工作是:以课题组之前报道的一例采取自旋倾斜构型、具有频率依赖现象的具有[Co4立方烷?Co10金刚烷]结
3d过渡金属簇合物因其迷人的结构和潜在的应用,备受科学家们的高度关注。定向设计和构筑多功能簇合物更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其中手性簇是理想的一类候选,将结构手性特征引入到分子材料中是组装多功能分子基磁体的理想策略。该策略的出发点是选择对映体的纯手性配体。同时,探究簇合物的组装过程以及固-液结构信息相关性对实现可控合成和构筑目标功能产物提供一定的思路。本文以手性S,S-1,2-双-(N-甲基-2-苯并
3d过渡金属配位簇合物因其多样化的结构特点在光、电、磁、催化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现代化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阵地。因此定向设计、可控合成和性能调控的配位簇合物成为人们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而组装过程及机理研究是真正的实现控制合成的基础,为了合理构建具有针对性的连接、形状和特定性质的配位簇合物,推进自组装的研究,需要更好地理解其形成的机理。但由于反应条件的复杂多变、多种中间体共存、物种丰度随时
植物内生真菌以其独特的代谢方式产生各种结构特殊、活性显著的次级产物,已经成为天然产物研究的热点。广豆根(Sophora tonkinensis)为广西传统中药植物,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抑菌、镇痛抗炎、抗肝损伤、抗氧化及增强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本论文以广豆根内生真菌为研究对象,对源自广西靖西市的广豆根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及鉴定,同时,对3株广豆根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期望能够从中发现具有抗菌活
配位聚合物是由有机配体与金属离子或者金属簇连接形成的,由于其多样的结构以及在磁性、催化、储气、荧光传感等方面的潜在应用而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配位聚合物具有的荧光特性使其在金属离子、挥发性有机物和爆炸性物质等检测方面具有潜在应用。本论文选用有机羧酸配体和含氮辅助配体与过渡金属离子[Zn(II)/Cd(II)]合成了10个新的发光配位聚合物。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粉末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热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