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油在工业氢化加工过程中,会产生以反油酸(反18:1△9)为代表的反式脂肪酸。牦牛酥油是从牦牛乳中提取的脂肪,其含有的反式脂肪酸以反刍动物瘤胃中微生物的生物氢化作用产生的反油酸(反18:1△11)为主。橄榄油是由油橄榄果实直接压榨得到,主要含有油酸(顺18:1△9)。本实验选用氢化大豆油、牦牛酥油和橄榄油,以压榨大豆油作为对照,分析不同油脂摄入对小鼠肝脏和血液脂肪酸组成及脂代谢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应用雄性C57-BL小鼠为动物模型,将断乳期小鼠随机分为四组,以压榨大豆油组为对照组,其余各组分别在饲料油脂中添加一定比例的橄榄油、氢化大豆油和牦牛酥油,小鼠自由采食,分别饲养至4、5、6和8周龄,利用气质联用法对肝脏和血液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并采用峰面积归一法分析组间成分差异,发现氢化大豆油组4-8周龄小鼠肝脏反油酸含量显著高于压榨大豆油组(p<0.01),同时检测到氢化大豆油组和牦牛酥油组肝脏反异油酸含量增加(p<0.01),其余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各组小鼠肝脏主要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摄入实验油脂生长过程中略有不同,但各组在生长至8周龄(成鼠)时,亚油酸、α-亚麻酸、花生四烯酸(AR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并无显著性差异。各组小鼠血浆和红细胞主要脂肪酸含量无显著变化。应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分析食用油脂摄入对小鼠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发现氢化大豆油组和牦牛酥油组6周龄和8周龄小鼠肝脏出现轻度肝细胞水肿,无明显肝细胞脂肪变性及坏死。压榨大豆油组和橄榄油组小鼠肝脏组织未见明显病理变化。进一步应用酶分析法测定肝脏和血浆中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发现氢化大豆油组和牦牛酥油组小鼠肝脏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显著高于压榨大豆油组(p<0.05),且氢化大豆油组高于牦中酥油组;而橄榄油组小鼠肝脏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的含量与压榨大豆油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各组血浆中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无显著差异。同时对各组小鼠血浆谷丙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力进行了测定,发现各组血浆中ALT和AST活力无显著变化,提示食用油脂摄入并未引起肝细胞损伤所致ALT和AST的释放,与组织学染色结果一致。进一步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各组小鼠肝脏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α)和PPAR-γ的mRNA表达,发现氢化大豆油和牦牛酥油摄入能够显著提高小鼠肝脏PPAR-γ的mRNA表达水平(p<0.05),而橄榄油组小鼠肝脏PPAR-γ的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各组小鼠肝脏PPAR-α的mRNA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同时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分析PPAR-γ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发现氢化大豆油组和牦牛酥油组小鼠肝脏PPAR-γ蛋白水平显著升高,提示氢化大豆油和牦牛酥油摄入对脂代谢的影响可能与PPAR-γ的表达变化有关。综上,本研究发现氢化大豆油和牦牛酥油摄入能够明显增加肝脏组织反式脂肪酸含量,同时导致肝脏组织出现轻度肝细胞水肿,并显著提高肝脏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此外,氢化大豆油和牦牛酥油摄入可以显著提高小鼠肝脏PPAR-γ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提示其对脂代谢的影响可能与PPAR-γ的表达变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