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龟作为一种水路两栖的普通动物,或许是因了它的长寿,在华夏文化氛围中很早便被赋予神的灵气,历来被指称为灵龟文化。这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现象作为华夏传统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主流和非主流文化的方方面面,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灵龟意象目前在文学、文化学研究领域并未受到足够重视,灵龟文化本身的研究成果也不够丰富。特别是某些研究成果过于凝视上古龟卜习俗的本身形态及其巫文化功能,多宏观论述而少局部关照,因此形成从文化与文学互动的角度切入,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探讨灵龟文化在后世的变形和衰落较少的局面,这为本文写作提供了展开空间。应当指出的是,尽管从本文切入角度观照,前人研究成果或许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这些宝贵成果为本文写作提供的平台,却是坚实的。本文追求如下展示境界:结合古代重要典籍文献、文人笔记及唐代诗歌,从文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介入,在官方话语和民间思维的互动层面,以唐代灵龟文化作为研究立足点,向前追溯灵龟文化的源起,向后寻绎灵龟文化的演变,突出灵龟文化兴盛和衰落的拐点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材料的梳理和论证,比照文学作品的全方位介入,对于灵龟文化的嬗变轨迹和展演方式,发表一些抛砖引玉的观点和看法,以期得到方家指教。本文主体部分由三章构成。第一章:论述灵龟文化的源起及其重要内涵。主要分为先秦时期的灵龟文化、汉魏时期的灵龟文化以及作为灵物崇拜的灵龟文化的内涵等论说界域。第二章:以唐朝诗歌作为研究的重要载体,从文艺民俗学的视角切入,重点探讨其中蕴涵的灵龟文化意蕴;介入民俗文化和文艺创作的互动层面,分析灵龟文化作为社会共意识(审美趋向、民俗民风)对于文艺审美的重要影响第三章:着眼于灵龟文化在官方话语和民间思维中的双向互动,从历史发展的层面,对灵龟文化的后世演变(形象意义蜕变、文化价值衰减等)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