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磁金属中磁化相关的自旋霍尔角及纯自旋流输运行为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P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旋电子学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为磁化状态对于自旋相关输运的影响,最有代表性的工作为巨磁电阻效应和隧穿磁电阻效应;第二阶段主要集中在用自旋流实现对磁矩的调控,除稀磁(磁性)半导体相关研究的一阵热潮外,最成功、最具潜在应用价值的研究工作为自旋转移力矩和自旋-轨道力矩。自旋流作为贯穿自旋电子学研究至今的核心,可以说每次自旋电子学迎来重大的发展都伴随着对于自旋流的更为深层次的认识和掌握。在自旋电子学的第一阶段中,自旋流以自旋极化电流的形式出现,主要由铁磁金属中的自旋相关能带劈裂产生,本质上直接源自交换作用。在第二阶段中,自旋流则主要通过非磁金属的自旋-轨道耦合作用产生,由于不同自旋的载流子具有相反的移动方向,因此具有100%的自旋极化率,也被称为纯自旋流。从上可以看出似乎铁磁金属和纯自旋流并没有直接的关联。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理论上发现如果将自旋-轨道耦合也纳入铁磁金属的考虑范畴,结合其磁化序参量导致的自发对称性破缺,可以产生更丰富的纯自旋流,从而可能开启自旋电子学研究的新阶段。因此,在实验上证明铁磁金属体系中的磁化状态和纯自旋流输运之间的关联,成为了自旋电子学今后发展的关键议题。(1)制备了 Y3Fe5O12(YIG)/Cu/Ni81Fe19(Py)/Ir25Mn75(IrMn)自旋阀结构样品,采用了纵向自旋塞贝克效应来研究Py的磁化方向对其逆自旋霍尔效应的影响。在纵向温度梯度存在下,纯自旋流首先在YIG中以自旋波形式产生,随后在Cu中转化为以传导电子为载流子的纯自旋流,其极化方向也与YIG的磁化方向(mYIG)一致。自旋流可以穿过非磁层Cu进而被铁磁层吸收,最终通过Py中的逆自旋霍尔效应将自旋流转换成可以被探测的电信号。反铁磁IrMn层对Py的磁矩(mPy)起钉扎作用,而YIG本身又是一种软磁材料,因此通过这种特殊的结构设计就可以实现Py和YIG磁化翻转行为的完全分离,从而系统地研究铁磁金属的磁化方向对于逆自旋霍尔效应的影响。发现当mYIG和mPy的相对排列从垂直(丄)变为共线状态(‖)时,其逆自旋霍尔电压最大增加了将近80%。对不同厚度和磁化方向下Py的逆自旋霍尔信号进行分析和拟合,发现Py的自旋扩散长度(λsf)和等效自旋霍尔角(θSHeff)也与其磁化强度的方向相关:自旋扩散长度从垂直态(λsf⊥)的1.0±0.1 nm变为共线态(λsf‖)的2.8±0.5 nm,并且θSHeff(⊥)/θSHeff(‖)=1.5。这证明了铁磁金属的交换作用对于纯自旋流的界面自旋注入效率和自旋弛豫过程都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2)在YIG/Cu/Fe/IrMn自旋阀结构中研究了 Fe的逆自旋霍尔效应与其磁化方向之间的关系。首先发现Fe的自旋霍尔角与其磁化方向相关,具体表现在当Fe的磁矩mF。和mYIG的相对排列从垂直变为共线状态时,测得的逆自旋霍尔信号大小相同,但符号相反。此外,随着Fe厚度的不断减小,其逆自旋霍尔信号呈现单调递增的关系,并且对于共线态而言,当Fe的厚度小于一定的临界厚度时,其逆自旋霍尔信号又会出现符号上的反转。结合第一性原理散射方法的计算,我们发现体系中Cu/Fe界面的自旋霍尔效应要远大于块体Fe的自旋霍尔效应,并且来自于Fe的磁化方向对Cu/Fe界面Rashba自旋-轨道耦合的调制是导致界面自旋霍尔角符号改变的主要原因。此外,界面合金化也会对最终测量到的自旋霍尔角产生很大的影响。这项工作表明铁磁金属的磁化强度以及界面自旋相关散射对于自旋霍尔效应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为人们理解铁磁金属中的纯自旋流输运现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向。(3)系统地研究了重金属(β-W)/超薄铁磁金属异质结构的自旋霍尔磁电阻效应(SMR)。发现自旋霍尔磁电阻随着铁磁金属不同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使用自旋泵浦-铁磁共振对三种特征铁磁金属(Co40Fe40B20、Ni81Fe19、(Ni81Fe19)xB1-x)/W样品的界面相关自旋混合电导(gr↑↓)进行了表征,将gr↑↓代入到自旋霍尔磁电阻效应的标准公式进行拟合,发现无法很好地与实验结果吻合。当考虑了铁磁金属纵向自旋流吸收对于gr↑↓的修正后,实验数据得到很好地拟合。我们的结果表明铁磁金属/重金属体系中的自旋霍尔磁电阻效应不能简单的套用磁性绝缘体/重金属体系中的物理模型,将纵向自旋流吸收和铁磁金属的自旋极化率引入到SMR模型中,可以很好地描述重金属/铁磁金属异质结构的SMR结果。
其他文献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核小体由DNA缠绕组蛋白1.7圈形成。DNA和核小体的结构稳定对生命体至关重要,异常结合一些分子(如蛋白分子或者小分子等)可能会改变其结构和功能,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对这些复合物体系的研究有助于阐明一些生物学过程,并帮助理解一些疾病的发病机理。单分子技术是近三十余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生物学技术,其优点在于克服了经典生化实验中的集合平均效应,精确解析生物大分子动态结构。在单
学位
为了提高G102Cr18Mo高碳不锈轴承钢的洁净度、细化碳化物组织,采用真空感应熔炼、两次真空自耗重熔、大锻压比锻造的工艺路线,研究了真空处理及大锻压比锻造对化学成分、气体含量、夹杂物分布、二次枝晶间距及碳化物颗粒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真空感应熔炼过程(VIM)中,随着铝含量的增加,碳的脱氧能力大幅降低,即使铝质量分数为0.003%也对碳的脱氧能力有明显的阻碍作用;真空自耗重熔过程(VAR)由于
期刊
石墨烯的问世开启了二维材料研究的新时代。石墨烯的载流子是无质量的狄拉克费米子,遵循二维狄拉克方程。石墨烯因此成为了研究相对论性量子力学的一个新型平台,在凝聚态物理的框架下研究新奇的相对论量子现象成为可能。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的新型二维材料相继被成功制备,比如过渡金属二卤化物、硅烯和磷烯等。受系统维度的限制,二维材料的载流子迁移和热量扩散都被局限在平面内。因此,二维材料展现出许多非比寻常的物理性质,
学位
由于太赫兹辐射产生与探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在这一频段的新颖物理效应被发现并得到成功的应用。其中,新颖物理效应的来源可能分为两支,其中一支源自于太赫兹辐射的场强越来越强,将太赫兹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能量尺度推进到非微扰、非线性的范畴。另一支则来源于新颖功能材料的发现和研究,由于其特殊的电子能带或者磁性结构,这些新颖的材料不仅能利用电子的电荷,还能利用它的自旋自由度,来极大地丰富这一频段器
学位
激光的发明无疑是打开超冷原子世界大门的一把金钥匙,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实现则为冷原子物理中的各种新现象的发现铺平了道路。基于最近实验上发现的外尔半金属,我们构造了超冷原子物理中的外尔费米子气体的理论模型,研究体系的集体激发行为。本论文主要通过研究两类外尔费米子体系的响应函数来研究体系的集体激发性质。对于第Ⅰ类外尔费米子体系,我们考虑没有倾斜项的情况。我们从具有排斥相互作用的外尔费米子哈密顿量模型出
学位
纳米光子学是在纳米尺度上研究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交叉学科,在光电子学、信息、材料物理以及生物传感等诸多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极化激元是纳米光子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自由空间光子和电子、声子、激子等极化电荷杂化产生的准粒子,在突破传统光学的衍射限制,实现光子的亚波长调控,增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近年来出现的二维材料,极大地丰富了极化激元的材料范畴,给极化激元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对于
学位
由于在容错拓扑量子计算上存在巨大的应用潜力,凝聚态物理学界对于马约拉纳零能模(MZM)的研究如火如荼。近几年来,人们在具有拓扑表面态的铁基超导体磁通涡旋中心观测到了清晰的MZM信号,由此掀开MZM载体的新篇章。早期的MZM载体体系,如p波超导体和近邻超导异质结体系,被实验观测和样品生长等方面的技术难关所困扰,相比之下,铁基马约拉纳零能模载体材料(简称:铁马材料)体系具有制备方法成熟和实验现象明确等
学位
传统的基态密度泛函理论分子动力学揭示了许多材料的基本物理规律,这使得其在物理和化学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但当我们考虑到大量存在的含时非绝热现象,则需要新的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ime-dependent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TDDFT)。在TDDFT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基于数值原子轨道基和基于平面波的含时第一性原理计算软件,来处理非绝热的激发态分子动力学(Molecul
学位
石墨烯是由碳原子之间的共价键以sp~2杂化的方式成键所形成的单原子层的准二维材料,有独特的能带结构:其价带顶和导带底形成对称的狄拉克锥,具有线性色散关系。因此,完美的石墨烯在室温条件下有极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和优异的光、电性能。但由于石墨烯是零带隙材料,限制了其在半导体和逻辑电路等相关领域的应用。幸运的是,石墨烯在狄拉克点附近的态密度有限,很容易实现对其费米能级的调控,或者使其载流子类型反转,甚至打开
学位
由于范德瓦尔斯材料单元层之间的范德瓦尔斯结合力较弱,使得人们可以通过机械解离的方式从结晶良好的单晶块体样品得到相应的薄膜样品,并可以利用这种薄层结构单元来设计和构造各种超晶格结构或二维器件。因此这类材料吸引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另一方面,通过对单晶块体进行机械剥离可以得到不易通过其它生长方式,如分子束外延和原子层沉积等技术获得的单晶薄膜材料。因此,通过机械解离范德瓦尔斯单晶块体材料得到单晶薄膜的方式极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