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空间建构的审美内涵研究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200902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淮南子》作为研究对象,从空间角度对其美学思想进行研究。《淮南子》成书于汉代大一统初期,是汉初时代精神的哲学总结;全书牢笼天地、博极古今,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融诸子各家思想之精髓。《淮南子》一书的空间意识不仅拓展了其哲学思想的深度与广度,而且由哲学思想出发延伸至了审美领域,使其空间内容独具时代审美意蕴,对其进行研究,益于更深刻地把握汉代大一统时期的审美思潮。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绪论、正文、结语:绪论部分主要呈现了新时期对《淮南子》美学思想研究的宏观情况,以及从空间角度对《淮南子》进行美学研究的可行性和价值所在。正文第一章论述了《淮南子》思想的核心范畴“道”。《淮南子》继承并发展了先秦老庄的“道”,不仅对“道”的内涵进行了丰富,而且在“道”化生万物的过程中融入了阴阳气化学说,认为“气”是“无有”之道的具体呈现,并在“道事合一”的哲学思考中对美学现象进行审视,其美学思想的构成更加现实化、政治化。第二章是对地理空间诗性建构的阐述。《淮南子》以自我为中心,对地理空间进行了想象性建构,整个大地以“冀州”为中心,呈同心圆的方式向外有序延伸,形成了由九州、八殥、八纮、八极所构成的宏大壮阔之地理图景;此地理图景实质上是《淮南子》按照美的理想进行预设的地理空间,是基于经验和感知进行重构的主观形式,其诗性或审美特性远胜过其科学性。对于地理空间的边缘之域,《淮南子》进入了纯任感知的叙述,其描绘绮丽神幻、饱满宏大,充满奇异、壮丽之美,其中蕴含着浓厚的仙话色彩,展现了汉人内在精神的明朗以及对于生命的美好期盼。第三章对天文空间的审美秩序进行了阐述。《淮南子》以阴阳和五行为基点对天之空间进行了“九野”和“四维”的划分,并以五星对应的“五”系列进行感性化填充,使天之空间不仅秩序井然,而且生机勃勃、灵动变化,呈现出“美学的”序性意识。《天文训》用天象表征现实政治,力图为人事活动建立尺度,其中蕴含了对天象的强烈直觉和功利性情感,体现了深厚的重生、护生、养生的生命美学思想,与汉初“无为而治”的内在精神相契合。此外,《淮南子》将天之空间与人之身体空间和国家地理进行关联,并将天之空间的“美学秩序”建构在天、地、人相互关联的基础上延伸至整个宇宙空间,成就了一个恢宏伟美的世界图式,展现了汉人宏大巨丽的时代美学精神。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和资本市场不断走向繁荣。经过三十年的壮观增长,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超过日本(日本2010年名义GDP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跻居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中国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因为工业化国家的实践表明,教育通过影响个人收入,进而影响收入分配差距。而收入差距的增加还可能进一步引起各种社会问题,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关系的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地域特色,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通过拍摄城市独特美食的纪录片,可以突出城市的个性特征,展现文化,以食品撩动人们的乡愁,把城市独特的气质、精神、文化体
针对半导体激光器电磁波的振幅较大,激光器中能量的透射率较高,导致半导体激光器的能量损耗越大,对半导体激光器功率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提出腔面镀膜对半导体激光器功率影响
学术界普遍将中国边境的壮族和越南边境的侬族与岱族称为"跨界民族"。本文作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中国一些地方的壮族边民并未将自己与另一侧种族文化同源的越南侬族和岱族想
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身体”一直面临着被机械化、工具理性与物质资本的不断侵蚀,在这种困境中,身体该如何以身体自身的语言来表达自身已日渐成为哲学家们面对的问题。随着20世纪西方形而上学的解体,以梅洛-庞蒂和米歇尔·亨利为代表的身体现象学逐渐兴起,身体的重要性得到了凸显。中国学术界有些学者以此视角来反观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身体问题进行了新的解读。本文亦立足于《淮南子》一书,试图从“身体”切
<正>~~
为研究坑道内爆炸冲击波相似律问题,进行了不同药量坑道堵口爆炸实验,并利用ANSYS/LSDYNA软件对原型坑道与模型坑道爆炸冲击波进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与自由大气中不同,同一
永磁同步电机的电磁噪声是电机设计和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主要研究抑制由磁致伸缩引起的电磁振动噪声,设计低噪声永磁同步电机。首先,本文分析了永磁电机定子
我国大健康产业在国家利好政策和消费者与日俱增的健康需求的推动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利润不断走高,市场前景一片广阔,大健康产业还因其产业下的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股价涨
研究背景:骨肉瘤(osteosarcoma,OS)是常见的恶性骨肿瘤,在骨肿瘤中发病率最高,且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危害性最大。骨肉瘤一旦发展为远端转移,5年生存率仅为20%-30%。目前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