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蒙山区是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的主要越冬地,贵州草海、云南会泽及大山包构成了这一地区主要的越冬湿地群。目前,三地越冬水鸟群落结构及黑颈鹤生境选择的差异性分析尚未开展;同时,草海保护区水鸟的季节动态及景观变化与黑颈鹤数量的关系研究也尚属空缺,基于这一系列的问题,开展本研究,现就研究成果报道如下:1、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下旬,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对草海保护区不同季节主要水鸟进行调查,春季调查共记录主要水鸟6目8科23种,夏季5目7科15种,秋季6目11科32种,冬季6目10科32种。秋冬水鸟种类最多,雁形目物种占据优势。草海水鸟群落四季动态分析显示,种类和数量呈现先减后增,总体呈上升趋势。鹤形目(Gruiformes)、雁形目(Anseriformes)鸟类数量季节性波动较大。浅水区和沼泽草甸的鸟类物种多样性在四季均较高。2、对斑头雁(Anser indicus)、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赤颈鸭(Anas penelope)、赤膀鸭(A.strepera)、白骨顶(Fulica atra)、黑颈鹤和灰鹤(Grus grus)7种重要水鸟进行生态位分析,结果显示,赤麻鸭、斑头雁、灰鹤与黑颈鹤的生态位宽度值较大,特化程度小,宽度值较小物种的是赤颈鸭、赤膀鸭和白骨顶。生态位重叠分析结果显示,白骨顶与赤膀鸭生态位重叠度最大(C=0.96);赤膀鸭与赤颈鸭、白骨顶的生态位重叠度分别为0.95和0.91;黑颈鹤与赤麻鸭的生态位重叠度为0.70,与斑头雁、灰鹤的生态位重叠度均为0.56。3、2013年10月至2014年2月,采用同样的方法对云南会泽及大山包保护区冬季主要水鸟进行了调查,并与草海同期数据进行对比,在物种构成上:草海(36种)>会泽(25种)>大山包(13种),雁形目水鸟均占优势,草海鹳形目(Ciconiiformes)、鸻形目(Charadriiformes)种类较多。三地均以北方型鸟类为主,冬候鸟和留鸟构成基本类群。三地在物种优势度方面也存在差异,草海优势种:白骨顶、赤颈鸭;会泽优势种:黑颈鹤、绿翅鸭(A.crecca);大山包优势种:黑颈鹤、斑头雁;黑颈鹤在云南两保护区的水鸟群落中占很大比重。4、物种多样性方面,会泽(h′=2.66)>草海(h′=1.62)>大山包(h′=1.39);均匀度方面,会泽(j′=0.83)>大山包(j′=0.54)>草海(j′=0.45)。会泽水鸟多样性指数最高,分布最均匀。jaccard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草海与会泽的水鸟群落中等相似(c=0.56);会泽与大山包为中等不相似(c=0.41);草海与大山包为中等不相似(c=0.36)。三地的浅水区物种多样性均最高。草海的浅水区物种均匀度最高,其次是沼泽草甸;会泽和大山包深水区的物种均匀度最高,其次是浅水区。5、三地黑颈鹤生境因子分析表明,各地黑颈鹤生境选择的制约因素是有所差异的。草海黑颈鹤生境选择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干扰,与居民区的距离是主要影响因子。会泽黑颈鹤生境选择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水源,与湖面的距离为主要影响因子。大山包黑颈鹤生境选择的主要制约因素也是干扰,与公路的距离是主要影响因子。6、对胡叶林2000-2014各年越冬期的卫星图片进行解译分类,计算各年景观指数,并与相应时期的黑颈鹤数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黑颈鹤数量与景观变化之间的关系。自2000年以来,建设用地、深水区和沼泽草甸的面积有所增加,其他斑块类型面积均减少。np值增大,mps减小。耕地在各时期的lpi较高,加之沼泽草甸的lpi增大,为黑颈鹤提供较好的食物来源及生境隐蔽性。建设用地的lpi增加将带来更强的人为干扰。te、ed和lsi均上升,景观边界形状更复杂。深水区和耕地在各时期的ai均较高,斑块连通性好;除建设用地外,其他各斑块类型的ai均降低;建设用地和浅水区的iji值降低;contag蔓延度指数减小和多样性指数的增大均表明景观破碎化加剧。7、2000年~2014年间,胡叶林黑颈鹤的数量与保护区黑颈鹤总数年际变化规律一致,数量逐年增加。各时期景观指数与黑颈鹤数量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与黑颈鹤数量呈负相关的指数有ai、mps、contag,与ai相关性最大;与黑颈鹤数量呈正相关的有lsi、te、np和iji,与lsi的相关性较强。自2000年以来,这些景观指数的变化趋势均指示着景观破碎化和异质性的增强。通过草海水鸟群落结构和季节动态分析,三地群落及黑颈鹤生境选择比较,以及草海胡叶林片区景观变化与黑颈鹤数量关系分析,基本掌握了以草海为重点的乌蒙山三处重要湿地水鸟多样性特征异同性与黑颈鹤的越冬生境选择差异,以及与黑颈鹤数量年际变化关系较为密切的景观指数,为加强黑颈鹤等珍稀水鸟保育管理,促进乌蒙山区高寒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提供了基础性科学研究数据。基于本研究的相关结论,建议保护区加大越冬期的保护工作力度,监测重点栖息地变化,严控人为干扰,使湿地越冬水鸟得到更为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