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1960-2015年NCEP全球再分析日平均资料和我国2426站20时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梅雨季节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East Asian Subtropical Westerly Jet Stream,简称EASJ)的气候态以及异常梅雨年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讨论EASJ的窄带信号及其与我国东部典型雨季的对应关系;利用波包传播的诊断方法(Wave-packet Propagation Diagnosis,简称WPD)系统研究了气候平均夏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及其高频斜压波波包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典型异常梅雨年EASJ及其高频斜压波波包经纬向活动、强度变化、以及形态特征的分析,探讨了EASJ及其高频斜压波包的分布对异常梅雨的影响;最后初步探讨EASJ波通量作用及其与梅雨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1)气候态梅雨季EASJ空间分布特征不同于整个夏季背景场,主要表现出位置偏南、强度偏强、覆盖广等特征;EASJ位置经向偏移以及强度变化是异常梅雨年相对于气候态异常的主要特征。(2)通过对夏季EASJ的窄带信号及其与我国东部典型雨季的对应关系表明,3-7d以及10-15d的窄带信号为EASJ的显著窄带信号特征,其中3-7d高频窄带信号涵盖了华南汛期2-4d和5-7d、江淮梅雨季5-7d以及七月下旬至八月北方暴雨的2-4d和6-8d的高频窄带信号,反映了夏季EASJ窄带信号的阶段性变化及其与我国东部典型雨季的对应关系。(3)与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相对应的3-7d高频斜压波波包大值带呈准纬向分布,代表强扰动区域,即急流带超地转强西风切变的动力不稳定区;波包低值区与南亚高压相对应,代表弱扰动区域,即弱风均压稳定区。进一步分析江淮梅雨季高频斜压波波包的分布特征表明,分别位于中纬度和高纬度的两条5-7d高频斜压波波包带和高值区与影响江淮梅雨降水的斜压能量频散波导和关键区高能值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与副热带西风急流相对应的位于40°N-55°N之间3-7d高频斜压波波包带活动主要表现为经向位移和强度变化,其经向位移呈现先南落后北抬再波动的特征,强度表现为逐渐减弱而后加强的变化趋势。高频斜压波波包纬向分布变化以纬向风中心值位置突变为转折点分为两个阶段,表现出明显不同的波包分布特征。第一阶段有两个波包大值区,分别为黑海至里海地区和我国东北至日本岛地区;第二阶段有三个波包大值区,分别为黑海至里海地区、巴尔喀什湖西侧以及我国东北至日本岛地区,其中巴尔喀什湖西侧3-7d高频斜压波波包扰动对我国东部降水有重要贡献。(4)通过对典型异常梅雨年EASJ及其高频斜压波波包经纬向活动、强度变化、以及形态特征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异常梅雨年高频斜压波波包强度均强于气候态。丰、枯梅年波包大值带急流入口区都位于地中海和黑海附近,下游频散至贝加尔湖以东至日本海地区出现较大差异,在该区域丰梅年EASJ波包大值区位置比枯梅年偏西、偏弱。异常梅雨年3-7d高频斜压波波包与平均纬向风以及主雨带位置的演变特征接近,强降水的位置位于急流轴南侧。异常梅雨年整个梅雨季波包大值带均位于急流带以北,即急流带北侧扰动活跃,且梅雨前以及梅雨后急流北侧的扰动距离急流中心轴更偏北。(5)北半球梅雨季气候态E-P通量存在明显的辐合辐散区,与由地形作用而形成的大槽大脊相对应。Rossby波起源于地中海东部-黑海附近,沿急流向东传播,并在乌拉尔山附近逐渐减弱,急流出口区在140°E-160°E附近,有弱的波通量辐合中心。丰梅年强辐散中心位置较气候态偏东偏强,我国北方到渤海为强的辐合区,日本到北太平洋为强辐散区;枯梅年分布特征正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