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都贤是明末清初的遗民诗人。明清易代,落发为僧。郭都贤不仅因遗民身份在湖湘地区颇有声望,而且创作了大量诗歌,在清初诗坛独具风格。论文以《些庵诗钞》为主要文本文献,并辅以辑佚的诗歌资料,对郭都贤诗歌创作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与总结,考述其生平交游,剖析其遗民心迹,追溯其诗歌渊源,归纳其诗歌特质,厘定其诗歌地位,总结其诗歌影响。除去绪论与余论,论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梳理郭都贤生平、交游及其诗歌创作概况。郭都贤的诗歌创作大体可以46岁落发为僧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读书治学,在明为官,后期归隐山林,流寓他乡。明亡后,郭都贤常往来洞庭南北,所交游的对象以地区划分,可分为湖湘地区和其他地区两个部分,且相交密切者多为遗民。郭都贤文学著作甚夥,文献目录记载作品甚多,但由于各种原因,其作品亡佚严重,所存多为诗歌。第二章主要分析郭都贤诗歌的遗民思想。郭都贤的遗民思想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作为遗民的郭都贤,避难逃禅,心怀故国,他自己对自我身份的定位:“虽作空门之癞子,依然亡国之逋臣”。在郭都贤后期隐居与云游的行为选择上,都表现出他“逸”与“遗”心态的转变。二是郭都贤诗歌中的遗民思想。郭都贤的诗歌承载着他作为遗民诗人所特有的思想与情感:志在恢复的烈士之慨,悲歌当哭的故国之思和改朝换代的凄苦之哀。第三章侧重探析郭都贤诗歌的特质。明末清初天翻地覆的历史巨变使郭都贤诗歌拥有赓续屈骚、胎息少陵的鲜明特质。在赓续屈骚层面,郭都贤不仅认同与效仿屈原人格,继承与发扬屈骚精神,而且在诗歌中融会《楚辞》句意,化用《楚辞》典故,其诗歌“犹是骚人之遗”。在胎息少陵层面,郭都贤不仅在诗歌观念上服膺杜甫及其诗歌,而且在诗题、诗序与诗歌内容的具体操作中延续杜甫“诗史”传统,其诗歌“足当诗史之目”。第四章从整体上总结郭都贤诗歌的审美风格。郭都贤诗歌的风格随其人生巨变而展现不同风貌,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心境下,其诗歌也各具特色。概而言之,郭都贤诗歌总体呈现悲慨沉郁与雄奇粗豪两种主要审美风格。总之,郭都贤诗歌除了饱含血泪的遗民悲歌,还对湖湘山川景物与人文景观多有吟咏,向世人展现了湖湘地域的独特风光;郭都贤作为明末清初湖湘遗民的中坚人物,其诗歌也影响了湖湘遗民诗人群的诗歌创作。从某种层面上说,郭都贤诗歌不仅具有鲜明的明清诗学史、遗民文化史意义,而且还具有不可替代的地域文学史、地方文化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