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研究方斑东风螺对不同糖源的利用能力,优选出方斑东风螺饲料中相对适宜的糖源——小麦淀粉;再以小麦淀粉为糖源,配制不同糖水平以及不同糖脂比的等氮等能饲料,通过研究饲料中的糖水平及糖脂比对方斑东风螺生长指标、饲料利用及糖代谢途径中关键酶活性的影响,进一步确定方斑东风螺饲料中糖的适宜添加量及适宜的糖脂比。
1.以鱼粉、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分别以葡萄糖、蔗糖、糊精、玉米淀粉、小麦淀粉和马铃薯淀粉为糖源,糖的添加水平均为20%,配制成6种不同糖源的等氮等能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511.68±0.32mg的方斑东风螺幼螺,研究不同糖源对方斑东风螺生长性能、饲料利用、消化酶活性、糖原含量、蛋白质含量及肉壳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方斑东风螺幼螺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消化酶活性、糖原含量、蛋白质含量及肉壳比均受到糖源种类的显著影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从高至低依次为小麦淀粉组>玉米淀粉组>马铃薯淀粉组>糊精组>葡萄糖组>蔗糖组;饲料系数及蛋白质效率均以小麦淀粉组表现最好,与马铃薯淀粉组和玉米淀粉组无显著性差异,显著优于糊精组、葡萄糖组及蔗糖组。消化酶活性的分析结果表明,淀粉酶活性最高的是蔗糖组和小麦淀粉组,糊精组次之,葡萄糖组和马铃薯淀粉组的淀粉酶活性最低;各处理组脂肪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从高至低分依次为马铃薯淀粉组>小麦淀粉组>糊精组>玉米淀粉组>蔗糖组、葡萄糖组;蛋白酶活性以小麦淀粉组最高,其次为蔗糖组,其他糖源组并无显著差异;而内脏团糖原和肌糖原含量,除了葡萄糖组外,其他各组差异不显著;蛋白质含量以葡萄糖组最高,小麦淀粉组最低,而肉壳比则刚好相反,以小麦淀粉组和玉米淀粉组最高,葡萄糖组最低。以生长、饲料利用率和消化酶活性为评价指标,方斑东风螺饲料中采用小麦淀粉作为糖源效果最优。
2.为进一步研究饲料糖水平对方斑东风螺幼螺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及代谢适应性所产生的影响,以小麦淀粉为糖源,配制6种糖水平(5、10、15、20、25和30%)的等氮等能饲料(蛋白含量为48%,能量为17 kJ/g),进行为期10周的生长实验。实验共设6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桶放养幼螺(初始体重为168.39±0.69mg)45只,每天投喂两次。结果表明:饲料糖水平对幼螺生长性能及饲料利用情况影响显著。当饲料淀粉水平为20%时,幼螺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最高。各处理组之间存活率及肉壳比差异不显著。不同糖水平对幼螺软体部粗蛋白,粗脂肪及糖原含量影响显著。糖原含量随饲料淀粉含量升高而升高。饲料糖水平对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和果糖-1,6-二磷酸酶(FBPase-1)的活性影响显著,且酶活性峰值均在20%处理组出现;对磷酸果糖激酶(PFK-1)活性影响不显著。以增重率为指标通过多项式回归分析得出,方斑东风螺对饲料中糖的适宜需要量为27.08%。
3.业已证明方斑东风螺能够较好地利用饲料中的小麦淀粉,但饲料脂肪含量对其亦非常重要,为进一步探讨方斑东风螺对饲料糖及脂肪的需求比例,配制6种不同糖脂比的等氮等能饲料,对初重为197.67±1.77mg的幼螺进行为期10周的生长实验。通过测定其生长性能、饲料利用、软体部体成分及糖代谢酶活性,以考察其对饲料糖和脂肪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淀粉含量增加脂肪含量下降,各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当饲料糖脂比为3.24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达到最高,饲料系数表现最好;糖脂比为2.34和3.24的处理组蛋白质效率最高,但与其他各组无显著性差异。不同糖脂比对幼螺软体部体成分及肉壳比影响显著。其中,水分、蛋白质含量及蛋白质增量随着糖脂比的升高而升高,在糖脂比为4.02时达到最高值;幼螺粗脂肪含量则随着糖脂比的升高而逐渐下降;各处理组间糖原含量差异显著,以糖脂比为3.24时最高,4.02时次之,显著高于其他四组。饲料糖脂比对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径及糖异生作用关键酶活性影响显著,磷酸果糖激酶(PFK-1)、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和果糖-1,6-二磷酸酶(FBPase-1)的活性均在饲料糖脂比为3.24时达到最高。以上数据表明饲料中含有27%的淀粉及8.34%的脂肪(即糖脂比为3.24)时能够使二者达到最佳平衡比例,最有利于方斑东风螺摄食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