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近30年古风建筑创作的回顾性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1478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安是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久远的文明传承。   中国古代建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筑体系之一,其风格多异、独树一帜。从民国时期开始以至新中国成立以来,围绕如何继承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发扬民族形式,创作新的传统建筑艺术美的问题曾开展过无数次的讨论和探索。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西安虽然在保护古城区格局及古城整体风貌上卓有成效,但受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至本世纪初城市高速发展的影响,结合古城风貌保护所创作的的古代风格建筑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如何正确协调保护与更新、传统与文脉之间的关系成为当今西安古代风格建筑创作务必解决的问题,也成为千年古都西安的独特使命。   本文旨在研究西安古代风格建筑发展的历史沿革,对西安近30年来古代风格建筑创作的产生发展及创作实例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总结了中国古代建筑和近现代建筑的发展概况,深入分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三次复古思潮,进而简要阐述现代建筑和古代建筑之间的关系。本文提出古风建筑这一概念,即:指所有具有中国古代建筑风貌和风格,含有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特征、符号或借鉴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非物质性建筑和规划理念的现代建成建筑。作者沿着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从城市地位的特殊性和古代建筑的核心风格的角度,阐述了西安古风建筑的产生发展、分布特点和主要创作手法,重点分析了相应的实例,回顾了西安古风建筑的发展。   论文中提到:从历史上看,西安古风建筑产生的历史起源较早,古代长安城市及建筑发展的辉煌历史对西安当代古风建筑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影响深远。   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建筑开始注意继承传统,探索古今交融,力求在建筑创作中将古代风格与现代功能合理的结合。近代以来,西安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对基于古城风貌保护的西安古风建筑发展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尤其是近30年来西安古风建筑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其中虽然不乏许多优秀的典型实例,但也仍存在许多不足。具体来说,近30年来西安古风建筑创作的主要手法有:1、再现古代形式,合理改造;2、符号抽象,拼贴运用;3、概括改良;4、深层诠释,象征隐喻:西安古风建筑发展中特色内容有:1、结合历史街区控制性改造的古风建筑创作;2、借鉴西安城市肌理的古风建筑创作; 3、西安古风建筑的特色夜景照明。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注意改进的主要的方面有:1、除外形和视觉符号的应用外,应努力将凝聚在古代建筑中的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意识和心理方面的因素引入到新的建筑中;2、应该注意到所采用的旧形式与新功能之间的合乎逻辑的理性联系;3、需注意合理消解体量矛盾并注意对城市空间尺度的合理把握;4、应该适度的发展古风建筑,尽量减少社会不良因素对古风建筑发展的影响;5、应重视可持续发展,强调生态和节能,避免浪费;6、应提倡积极的批判态度和在实践中发展。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西安近30年来的古代风格建筑创作实例,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具有古代建筑风貌的现代建筑,希望能对西安乃至中国城市建设中的建筑更新产生积极影响,对今后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古城风貌保持、古风建筑创作发展以及中国现代建筑创新等研究提供一些基础,并启发今后的古风建筑创作。  
其他文献
在现有城市设计中,由于设计者对控制要素、控制方法与控制有效性与实施可能性认识的薄弱,街道空间与界面控制往往成为一纸空谈。归根结底,是街道控制中缺乏统一的指标体系控制造
公平,无论在何种社会意识形态、何种社会发展阶段,都是人们一直醉心追求的目标,并且在追求公平的过程中实现着社会的进步。因此,对公平问题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时至今日,我国
当下中国城市建设活动极度活跃,使得自然山水环境遭到破坏,都市人居环境质量逐渐下降。同时由于西方模式化的城市建设方式的引入,导致都市的整体景观意象趋向于同质,都市原有的特
矿业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空间结构需要优化以及下岗职工再就业等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辽宁省是我国矿业城市问题集中地区,作者从
天主教堂作为西方重要的建筑形式之一,同样也是近代武汉城市建设过程中重要的建筑组成部分,而在武汉现存完好的六座教堂中,柏泉天主教堂是其中从建成到现在受到损坏最少的的一座
学位
近几年来,国内城市化速度逐步增快,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而城市景观特色却日渐消失。人们的审美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不断发展,城市景观特色的逐渐消失于人们日益高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居民住宅观念和住房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住宅发展已从“量”的需求提升到“质”的享受,人们利用采暖、制冷设备改善冬夏
本文以改革开放后中国各地兴起的打造城市地标建筑热潮为背景,针对出现的问题,利用传播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论文不拘于传统建筑理论的解释及评价约束,将地标建筑的设计
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动化进程加快,汽车已成为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而现代城市的布局受现代交通交通量大与行驶快速的影响,导致道路趋向大尺度、建筑趋向大体量、道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