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DG PET/CT显像在不明原因发热初步临床应用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nihao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背景: 虽然临床诊断方法和技术已经明显提高,但是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mknown origin,FUO)仍然是各科常见的疑难病症之一,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易引起误诊、漏诊。目前<18>-FDG PET/CT显像除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肿瘤的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估方面,但目前应用于良性疾病的诊断仍不多,对于<18>F-FDG PET/CT显像在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诊断意义,正在逐步获得广大医生的认可,但要使其作为不明原因发热常规的二线检查方法,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的研究;一般认为,不明原因发热的主要原因为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以及非感染性炎性病变;FUO的诊断方法为反复的体格检查、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以及各种影像学检查,但是当上述这些都不能明确诊断时,那么临床医生就会转向其他更加复杂或创伤性更大的方法,现在发现<18>F-FDG PET/CT显像在FUO患者中具有一定的意义。<18>F-FDG作为葡萄糖代谢的示踪物和显像剂,其可以被代谢旺盛的肿瘤细胞所摄取,也可以被多种炎性病变的各种炎症细胞所摄取;<18>F-FDG在异常组织内摄取的基础,主要是基于病理性细胞葡萄糖代谢的旺盛,动物实验证实,肿瘤局部浓聚的<18>F-FDG,有29﹪是由瘤周巨噬细胞或肉芽组织摄取所致,这一方面造成了PET诊断肿瘤的“假阳性”结果,但另一方面,也说明PEI、诊断感染性或炎性病变的潜能。炎症细胞,特别是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等摄取<18>FDG与恶性细胞不同,不仅表现为摄取强度的差异(表现为SUV值不同),还可以通过病灶的形态(如边界、形状)及放射性分布特点(如浓淡不均)加以鉴别。所以<18>F-FDG PET/CT显像一方面是诊断肿瘤的灵敏方法,特异性不一定很高,另一方面,利用<18>F-FDG可以沉积于炎性病变的特点应用于发现并诊断炎性病变,结合诊断性CT,PET/CT可以更好的发现炎性病灶,特别是隐匿性炎症和临床怀疑但是不易活检获得病理的疾病,如盆腔炎症、大动脉炎等。 二、研究目的: 1.回顾<18>F-FDG PET/CT显像在不明原因发热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和诊断结果,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不明原因发热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2.研究FUO各种病因的PET/CT显像特点,初步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诊断各种FUO病因中临床价值差异。 三、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03-09~2006-10在南方PET中心接受<18>F-FDG PET/CT检查的38例患者,其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13~82岁。所选患者发热持续时间至少3周(包括1周住院时间),体温最高超过38.3℃,所有患者经病史询问、常规实验室检查、常规影像学检查后仍不能明确诊断,进行<18>F/FDG PET显像以求进一步明确诊断。PET/CT检查之后病例通过手术探查或穿刺活检获得病理诊断,非手术治疗者临床诊断并随访6月以上。 2.<18>F-FDG PET显像方法: ①<18>F-脱氧葡萄糖(<18>F-FDG)的制备<18>F-FDG由GE PET tmacer回旋加速器生产,并通过合成模块自动合成,放化纯度>95﹪。 ②显像方法及条件: 采用GE Discivery LS PET/CT仪,PET仪为18环,层厚4.25mm,CT为light speed 4排螺旋CT。患者空腹6小时以上,平静状态下通过静脉三通管注射显像剂5.5MBq/kg。随后在暗室内平卧1小时左右,排尿后行PET/CT显像。显像包括CT平扫及PET发射扫描,发射扫描4min/床位,全身扫描范围从大腿中段至头顶。 CT扫描条件为电压140kV、电流160mA、螺距0.75、球管单圈旋转时间为0.8s、层厚为5mm。患者保持平静呼吸以保持图像与PET相匹配。 ③图像重建及融合。 PET图像重建采用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迭代法。CT重建采用标准重建法,矩阵为512×512,重建层厚为4.25mm,将PET和CT图像传送到工作站,进行图像对位融合显示。 ④图像分析: 所有PET/CT融合图像、PET图像和CT平扫图像都通过融合软件进行帧对帧对比分析。<18>F-FDG浓聚灶均经过2位PET诊断经验丰富的核医学科医师确认,标准摄取值(SUV)系通过沿病灶周边勾画感兴趣区(ROI)后由工作站自动计算平均值,并根据病灶的浓聚程度、形态、位置并结合CT所见诊断是否为恶性肿瘤病灶。 四、结果: 38例患者进行<18>F-FDG PET/CT检查,PET显像阳性率86.8﹪(33/38),包括12例肿瘤患者,占肿瘤患者的100﹪,12例感染性病变患者,占感染性病变患者的75﹪(12/16),9例其它疾病患者,占其它疾病患者的100﹪。 PET显像阴性率为13.2﹪(5/38),这5例阴性患者分别为:慢性胆囊炎伴结肠炎1例、肺部炎症1例、盆腔炎症伴积液2例、丘脑可疑占位1例。其中感染性病变4例。 CT显像阳性率为82.4﹪(32/38),包括12例肿瘤患者,占肿瘤患者的100﹪,13例感染性病变患者,占感染性病变患者的81.3﹪(13/16),6例其它疾病患者,占其它疾病患者的66.7﹪,1例丘脑可疑占位。 CT显像阴性率为17.6﹪,共6例,这6例阴性患者分别为:艾滋病、双侧扁桃腺慢性炎症、风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伤寒沙门氏菌感染、败血症。 PET/CT显像阳性率为100﹪,即每位患者均显示至少一处异常<18>F-FDG浓聚灶和/或一处异常密度影。 同时,此38例患者<18>F-FDG PET/CT显像阳性结果的临床意义不同,可以分为以下4种情况:①<18>F-FDG PET/CT显像提供准确的阳性结果,占71.1﹪(27/38):恶性肿瘤12例,占恶性肿瘤的100﹪(12/12),其中3例恶性肿瘤复发, 2例恶性组织细胞病,3例淋巴瘤,2例白血病,1例肝癌伴多发骨转移,1例骨转移性低分化小细胞癌(源发灶待查);感染性疾病13例,占感染性病变的81.3﹪(13/16),其中包括2例肺外结核, 2例肿瘤治疗后未见肿瘤复发,而发现明确的炎性病灶;其他种类疾病2例,占其他种类疾病22.2﹪(2/9),分别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结节病;②<18>F-FDG PET/CT显像提供比较准确的结果,除外恶性肿瘤;2例患者分别为慢性胆囊炎伴结肠炎、大动脉炎;③<18>F-FDG PET/CT显像虽然不能除外恶性肿瘤,但是其提供的有效信息指导穿刺活检; 4例患者分别为风湿病、败血症、伤寒沙门氏菌感染、艾滋病:④<18>F-FDG PET/CT显像虽然误诊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但是其临床提供了有效信息,指导穿刺活检或手术治疗;4例患者分别为脾内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高度反应性增生、成人Still、血吸虫病、脾脏嗜血细胞综合症。诊断不明确者1例,该患者发现<18>F-FDG PET/CT显像丘脑可疑占位但患者拒绝穿刺活检,随访发现他们出院后仍然间断性发热。 五、结论: 1、<18>F-FDG PET/CT显像是一种诊断不明原因发热病因的良好方法;该检查灵敏性高,可以准确显示绝大多数致病灶;虽然该检查为非特异性检查方法,但是结合诊断CT,该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与单纯PET或CT比较,PET/CT检查的灵敏性、特异性均有提高。 2、虽然FUO的致病因素繁多,但是<18>F-FDG PET/CT显像仍可以较好的显示多种疾病的特点,鉴别多种良恶性疾病。 3、由于FUO病因不同,<18>F-FDG PET/CT显像诊断不同FUO病因的临床价值差异较大。<18>F-FDG PET/CT显像对于恶性肿瘤及肿瘤患者治疗后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可以提供非常有效的诊断信息;但是<18>F-FDG PET/CT显像显示脾脏肿大伴代谢增高,多个中轴骨及四肢骨近端骨髓代谢增高,但骨质结构未见明显异常,伴或不伴肝脏肿大并代谢增高,这样的影像临床意义不大,特异性较低,需要紧密联系临床,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测定肺心病患者血清抗M、M受体自身抗体,了解肺心病患者抗ME、M受体自身抗体的产生、含量及其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两者与右心结构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108例肺心病患者和30例对照组均记录病史、进行体格检查、血气分析、心脏超声学检查。用链亲和素.酶联免疫吸附实验(SA-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中抗M、M受体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和滴度。根据测定结果将肺心病患者分为三种情况:C)M受体自身抗体阳性
目的:1.利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H MRS)技术研究乳腺良恶性病变主要代谢物的信号变化规律,探讨H MRS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2.结合动态增强:MRI及X线摄影,分析乳腺恶性肿瘤的特征表现,对比研究H MRS、MRI与X线摄影对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材料与方法:对临床扪诊触及乳腺肿物、超声和/或X线摄影检查发现病变但不能明确诊断的女性患者48例(共56个
学位
目的:探讨磁共振T加权像结合磁共振胰胆管成像(TWI+MRCP)对Mirizzi综合征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较简便、可靠的术前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至2005年在我科行MR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的Mirizzi综合征25例,其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28~80岁,平均65岁。病程4~20天不等,平均10天。20例有3年以上的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病史,最长为27年;均有右上腹部不适、疼痛,15例
学位
本文通过对胎儿窘迫新生儿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CKMB)、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与CKMB的差值和尿β微球蛋白(urine β microglobulin,U-βMG)的检测以及其与NO的相关性分析,以便早期发现胎儿窘迫对新生儿心、脑、肾的损害,并了解NO在缺氧缺血性器官损伤中的作用,指导临床治疗,尽可能减少
学位
妊娠属正常生理现象,是胚胎和胎儿在母体内生长发育的过程。在人类短暂的妊娠时期内,为适应胚胎胎儿生长发育需要,在胎盘产生的激素的参与下,在神经内分泌的影响下,孕妇体内各系统发生一系列适应性改变,其中以子宫胎盘循环的建立及血液系统凝血状态变化最为显著。关于妊娠期子宫胎盘循环的特点妊娠后母体血流动力学发生了显著性的改变,其中子宫胎盘循环的建立尤显重要。正常妊娠胚胎着床后细胞滋养细胞侵入蜕膜及螺旋小动脉,
本文研究目的:利用PET/OT同机进行无创的心肌血流灌注情况和冠脉狭窄程度的综合评估,探讨PET/OT腺苷负荷灌注显像与冠状动脉CTA联合对冠心病的诊断效能。研究方法:收集2005年10月-2006年9月临床疑为冠心病的22例患者,行同机PET/CTN-NHPET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联合CTA显像。在事先不知冠脉造影结果情况下,由2位有经验的医师进行视觉评估。传统冠脉造影(CCA)显示直径狭窄>5
学位
目的:探讨Tc-硫胶体前哨淋巴结(SLN)显像、手持γ探测仪及高频超声联合使用在早期乳腺癌中SLN的识别、定性准确性,临床可行性和实用价值。方法: 39例乳腺钼靶、超声疑诊或经穿刺确诊的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T期15例,T期24例,年龄32岁-67岁,平均年龄49.38±9.86岁),多灶、多中心肿瘤及术前做过其它辅助治疗患者除外,其中浸润性导管癌29例,浸润性小叶癌4例,粘液腺癌3例,导管内癌2例
学位
目的:通过用与人M受体细胞外第二环功能表位肽段序列相一致的合成肽段免疫大鼠,建立主动免疫模型,观察M受体自身抗体对肺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探讨Ms受体自身抗体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中的机制。方法:(1)建立免疫组、免疫对照组动物模型共12周。(2)采用SA-ELISA方法检测两组大鼠血清中的M受体自身抗体。(3)测定大鼠肺功能及动脉血气分析。(4)光镜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结论:采用与人M受体细胞
学位
目的:Tc-亚甲基二磷酸(MDP)骨显像是评价恶性肿瘤患者有无骨转移的重要方法,其灵敏度虽高,但特异性较低。许多Tc-MDP骨显像阳性的患者,病灶定性比较困难。本研究目的是应用Tc-枸缘酸(Citrate)显像与Tc-MDP显像相结合,探讨其在骨转移癌和良性骨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Tc-MDP显像阳性的44例患者(107个病灶),在Tc-MDP骨显像后2-7天行Tc-Citrate显像。静脉
学位
本文研究目的:观察Graves病I治疗后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情况,评价其转归影响因素的作用。研究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4年6月来我科用I治疗Graves病的712例患者进行了研究,成功随访562例,男性198例(35.23%),女性364例(64.77%),平均年龄为35.16±11.56岁(14~78岁),平均随访问期19.21±14.68月(3~47月)。I治疗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