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水处理对淡水鱼的品质提升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 :吕昊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qqrrgt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淡水鱼生产和消费大国,2017年淡水鱼总产量达2702.56万t,其中养殖产量2540.98万t,占淡水鱼总产量的93%。随着湖泊、水库等大水面退出淡水鱼人工投饵养殖,池塘养殖已成为我国淡水鱼主要养殖方式。然而传统池塘养殖过程中存在养殖密度高、投饵量大等现象,容易造成养殖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养殖和物流水体氨氮浓度上升,引起鱼类产生应激反应并对鱼肉食用品质产生不良影响。将养殖大西洋鲑、虹鳟、鳕鱼等采用清洁水源进行净化处理,能够减少鱼肉中的不良气味,提高鱼肉的感官接受程度,国内已有采用池塘换水或网箱吊水等方式净化草鱼、鳙鱼等,但未系统开展淡水鱼在净化处理过程中肌肉品质变化规律的研究,微流水处理对淡水鱼肌肉食用品质的提升效果及提升肌肉品质的代谢机制尚不明确。本课题选用池塘养殖鲫鱼和草鱼为研究对象,在研究氨氮环境下鱼体应激反应及其对鱼肉品质影响的基础上,采用湖泊或室内微流水处理系统对草鱼和鲫鱼进行净化处理,研究草鱼和鲫鱼在处理过程中肌肉食用品质的变化规律,明确微流水处理对养殖淡水鱼品质的提升效果和适宜的处理时间;利用代谢组学方法和转录组学方法,研究微流水处理过程中草鱼和鲫鱼的代谢差异物、关键路径调控基因的表达状态,从而阐明微流水处理提升淡水鱼肌肉食用品质的代谢机制,为建立池塘养殖淡水鱼的微流水提质技术、开发高品质调理水产食品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氨氮环境对淡水鱼品质的影响利用四种浓度的氯化铵溶液(1 mmol/L、2.5 mmol/L、5 mmol/L、10 mmol/L)构建氨氮环境对鲫鱼进行氨氮暴露,研究氨氮环境对鲫鱼应激反应、机体氨氮积累和肌肉气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氨氮暴露会造成鲫鱼产生应激反应,氨氮浓度低于1 mmol/L时鲫鱼应激反应较弱且能够恢复,氨氮浓度高于2.5 mmol/L后鲫鱼出现较强的应激反应;较高的环境温度(27℃)会增加鲫鱼对氨氮的敏感性;氨氮暴露引起鲫鱼血液和肌肉中的氨氮积累,1 mmol/L~10 mmol/L四种浓度氨氮环境下鲫鱼血液氨氮含量在4 h内就显著上升超过100%,24 h内可升高8~10倍;低温下肌肉氨氮积累量较低,而较高温度(高于17℃)和氨氮浓度(高于5 mmol/L)下,暴露4 h使肌肉氨氮增加超过30%,暴露24 h后肌肉氨氮上升可超过100%。氨氮暴露显著改变了鲫鱼肌肉气味特征,并使肌肉挥发性成分中胺类物质含量和比例上升,导致二甲胺、丁胺等胺类的产生,对鲫鱼肌肉的风味品质造成不良影响。2.湖泊微流水处理对草鱼肌肉品质的影响利用湖泊微流水净化系统对养殖草鱼进行处理,研究处理时间对草鱼肌肉营养成分、质构和持水特性、滋味成分和滋味特征、气味成分和气味特征等品质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处理时间延长,草鱼肌肉硬度上升,肌肉中蛋白质、脂肪含量逐渐下降,挥发性盐基氮和羰基含量显著下降,而水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处理20 d时达到最大值32.5 mg/g和714μg/g;微流水处理可以显著改变草鱼肌肉的滋味特征、气味特征、挥发性气味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处理20 d的草鱼肌肉感官评价得分82.5分,其风味品质明显优于未经处理和处理10 d的草鱼肌肉样品的,而与微流水处理30 d、40 d、50 d的草鱼肌肉样品无显著差异。养殖草鱼最适宜的湖泊微流水处理时间为20 d。3.室内微流水处理对鲫鱼肌肉品质的影响利用室内微流水系统对养殖鲫鱼进行处理,研究微流水处理时间对鲫鱼肌肉营养成分、持水性、滋味成分和滋味特征、气味成分和气味特征等品质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微流水处理10 d内,鲫鱼肌肉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变化,而肌糖原含量在处理9 d后下降至0.17 g/100g,处理10 d后鲫鱼肌肉脂质中硬脂酸、软脂酸和油酸的相对含量下降至0.05g/100g、0.23 g/100g和0.34 g/100g,而DH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无显著变化;微流水处理期间,鲫鱼肌肉中水溶性蛋白含量、K值呈下降趋势,氨氮含量和蛋白质羰基含量净化9 d后分别下降14.42mg/100g和102.96μmol/g,游离氨基酸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并在处理5 d时达到最高值1066μg/g;鲫鱼肌肉气味和滋味特征分别在处理5 d和7 d后出现显著差异,肌肉中癸醛等醛类物质和挥发性胺类物质在微流水处理后下降约39%和70%;净化处理7 d后鲫鱼肌肉的风味品质显著优于未处理和处理1 d~5 d的鲫鱼样本,而与处理9 d的鲫鱼样本无显著差异。养殖鲫鱼最适宜的室内微流水处理时间为7 d。4.微流水处理提升草鱼肌肉品质的代谢机制利用湖泊微流水处理系统对养殖草鱼进行为微流水处理,采用基于UPLC-QTOF MS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微流水处理过程中草鱼肌肉代谢物种类和含量的变化,从处理0d、10 d、20 d、30 d、40 d、50 d的草鱼肌肉中分离鉴定得到代谢物共377个,其中包含氨基酸及代谢物73个,脂类及代谢物117个,核酸及代谢物56个,糖及碳源类代谢物123个;处理后草鱼肌肉出现显著的代谢差异,而处理20d及更长时间下草鱼肌肉代谢差异较处理10 d更显著;筛选得到不同处理时间与处理前比较草鱼肌肉的差异代谢物54~71种,微流水处理过程中草鱼肌肉出现氨基酸和脂肪酸分解代谢增强、嘌呤代谢中核苷酸积累、氧化三甲胺相关代谢物减少等代谢变化。草鱼品质提升的主要机制为饥饿驱动下草鱼肌肉中磷脂酰丝氨酸等信号分子合成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代谢加强,嘌呤代谢中IMP合成得到增强,对脂肪酸的跨膜转运活跃,同时氧化三甲胺的积累受到抑制。在微流水处理过程中鱼肉中IMP和丙氨酸等风味物质含量显著上升,而黄嘌呤等苦味物质和氧化三甲胺类等不良风味来源物质含量显著下降,从而改善了养殖草鱼的肌肉品质。5.微流水处理提升鲫鱼肌肉品质的代谢机制利用室内微流水系统对养殖鲫鱼进行微流水处理,采用基于UPLC-QTOF MS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微流水处理过程中鲫鱼肌肉代谢物种类和含量的变化,从处理0 d、1 d、5 d、9 d的鲫鱼肌肉中分离鉴定得到代谢物共342个,其中包含氨基酸及其代谢物71个,脂类及代谢物107个,核酸及代谢物52个,糖及碳源类代谢物112个;微流水处理5 d和9 d后鲫鱼肌肉出现显著的代谢差异;筛选得到不同处理时间与处理前比较鲫鱼肌肉的差异代谢物21~71种,微流水处理使鲫鱼肌肉中TCA循环、鸟氨酸循环、嘌呤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脂肪酸代谢通路受到影响,其中鸟氨酸、精氨基琥珀酸、鸟嘌呤核苷、腺嘌呤单核苷酸、丝氨酸、酪氨酸等代谢物在微流水处理过程中代谢合成明显增强并得到积累,而草酸、瓜氨酸、色氨酸、赖氨酸等代谢物含量显著下降,鲫鱼品质提升的主要代谢机制是通过鸟氨酸循环作用脱除鱼体肌肉中氨氮及尿素、积累鸟氨酸,并经嘌呤代谢促进鲜味核苷酸的合成和积累,从而改善了养殖鲫鱼的肌肉品质。6.微流水处理提升鲫鱼肌肉品质的转录机制利用室内微流水系统对养殖鲫鱼进行微流水处理,采用基于RNA-Seq技术的转录组学方法并以鲤鱼基因组为参考序列分析处理过程中鲫鱼肌肉差异表达基因,鉴定得到微流水处理1 d、5 d和9 d后鲫鱼肌肉中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2915、7852和7183个;处理5 d和处理9 d时鲫鱼肌肉基因表达状态较处理前出现显著差异;微流水处理过程中鲫鱼肌肉嘌呤代谢通路和精氨酸代谢通路分别有28.3%和28.6%的基因产生差异表达;微流水处理5 d时鲫鱼肌肉中精氨基琥珀酸合成酶、精氨基琥珀酸裂解酶、氨甲酰磷酸合成酶、吡咯啉羧酸合成酶等基因表达上调,使氨氮和尿素含量显著下降,并使肌肉中鸟氨酸、精氨基琥珀酸等代谢物积累程度上升,验证了较短时间微流水处理对鲫鱼鱼肉风味品质提升的主要机制;微流水处理9 d后鲫鱼肌肉中5′-核苷酸酶表达下调、嘌呤核苷磷酸化酶表达下调、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表达上调,共同造成由嘌呤碱基向嘌呤核苷酸的合成增加,使肌肉中鲜味核苷酸积累,可能为微流水处理延长至10天及更长时间下鲫鱼鱼肉风味品质提升的主要机制。
其他文献
[背景]牙周炎主要是由牙周致病菌诱导的牙周组织的急、慢性炎症,并导致软组织和牙槽骨组织的破坏。传统的非手术或外科治疗,多以控制炎症为主,难以重建天然牙周组织。而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可诱导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成骨细胞(OB),进而生成牙槽骨。但在牙周炎症环境中,炎性细胞所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改变MSCs增殖分化能力,从而抑制其组织再生功能,最终造成牙周组织缺损难以
学位
无论是根尖周炎、牙周炎等炎症所导致的小范围牙槽骨缺损,还是创伤、肿瘤等导致的大范围颌骨缺损,会严重危害患者的口腔功能,并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常规手术治疗,不但过程复杂、耗时较长,还常难以获得理想的修复效果,因此促进内源性颌骨再生修复是治疗颌骨缺损的潜在策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能够通过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在骨
学位
结是最古老的技术之一,几千年来它一直被引入到材料来改变其性能。虽然人们早就知道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会自发地形成复杂的拓扑结构,但是打结所带来的确切效果远未被发现。同时,由于化学合成的分子结所具有的特殊性质也很少被探索,因此利用它们的拓扑力学特点来调控其物理化学性质更是少之又少。制约这方面研究的主要原因是除了经典的Sauvage线性螺旋策略和Leigh环状螺旋策略之外,缺乏更有效的合成高阶复杂
学位
稀土-碳点(RE-CDs)复合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兴的功能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CDs纳米材料比单一的稀土材料具有更高的发光稳定性和更好的水分散性,也比纯碳点具有更多的特异性结合位点,这使其迅速成为一种有前途的生化分析功能材料。更有趣的是,RE-CDs具有同时保持稀土离子和碳点发光的优点,显示出构建比率荧光探针的潜力。与单信号读出方式相比,双信号比率检测能有效消除环境干扰,对目标信号响应有
学位
类金刚石(Diamond-like carbon,DLC)薄膜具有高硬度、低摩擦、减摩耐磨特性,已经被广泛应用在金属零部件的表面改性。然而,DLC薄膜在沉积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内应力,导致DLC薄膜易从基体上剥落,降低了零部件的摩擦磨损性能和服役寿命。因此,研究在DLC薄膜与基体间引入过渡层,及掺杂有效释放残余应力的合金元素,以改善其力学性能、抗剥落性能和摩擦学性能,对高性能、长寿命DLC薄膜的设计
学位
研究背景全身麻醉是指麻醉药物诱导产生的一种可逆的意识消失、健忘、镇痛和运动不能的状态。全身麻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然而其作用的核心机制至今仍未被解析。目前关于“全麻药物诱导意识消失”的机制主要有“Bottom-Up”与“Top-Down”理论。相较于“Bottom-Up”理论,目前对“Top-Down”理论的研究未得到研究人员的足够重视。“Top-Down”理论认为麻醉药物通
学位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是重组表达外源蛋白的重要宿主,而其表达系统缺少翻译后的加工修饰功能,表达外源蛋白时容易形成包涵体(inclusion body,IB)。包涵体的出现对生物化学中蛋白质功能研究带来一定阻碍,在生物制药生产中则造成大量的生物质浪费,且包涵体的复性目前仍是利用E.coli系统生产外源蛋白的主要挑战。分子伴侣能参与多种蛋白合成过程,共表达分子伴侣常
学位
传统化石能源的过度开采与使用,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受到了大家的普遍关注。太阳能电池是一种把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的有效装置,其中,薄膜太阳能电池由于成本低、效率高、器件轻质化、微型化、柔性化等优点得到迅速发展。目前铜铟镓硒和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已经实现了较高的光电转化效率,但由于原料中含稀有或有毒元素,难以实现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因此人们致力于开发廉价且低毒的新型薄膜太阳
学位
种植修复是目前临床上最佳的缺失牙修复方式,但由于炎症、肿瘤、创伤等疾病可导致种植位点骨缺损,严重影响种植修复的效果和预后。自体骨移植等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这个难题,但移植后骨吸收以及第二术区的开辟等问题仍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因此,寻求一种更佳的种植位点骨缺损修复方式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组织工程技术为骨缺损修复提供了新思路,它主要通过将种子细胞与生物材料支架构成的复合体植入骨缺损部位从
学位
淀粉及其改性物是淡水鱼糜制品中除鱼肉外的第二大配料,其可以显著提高鱼肉肌原纤维蛋白(MP)的凝胶形成能力,进而改善淡水鱼糜制品的凝胶特性。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优化鱼糜制品中淀粉的种类、添加量及化学改性方式。淀粉对鱼糜凝胶特性的改善效果与其自身的结构、特性及其在MP体系中的空间分布密切相关,但这方面的研究尚不深入。本论文首先研究了草鱼肌原纤维蛋白/木薯淀粉(MP/TS)复合体系从蛋白为连续相转变为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