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1973年实现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基本成功,我国各地组织大批技术力量,对杂交水稻制种技术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经历36年来的研究与实践,已形成了杂交水稻制种的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制种产量与质量逐步提高,促进了杂交水稻快速发展。回顾我国30多年来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六个发展阶段,即1973年~1978年制种技术摸索阶段,1979~1983年制种配套技术研究阶段,1984~1990年高产制种技术研究阶段,1991~2000年高产制种技术推广阶段,2001~2006年制种技术推广面临困难阶段,2007年至今制种技术创新起步阶段。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1994年以前为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技术摸索阶段,1995~1998年为关键技术突破阶段,1998年至今为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配套技术研究阶段。1.1973~1978年为制种技术摸索阶段。重点围绕父母本生育期温、光特性、叶片生长特性、幼穗分化发育特性开展研究。获得了“叶龄差法、有效积温差法、播始历期差法”等父母本播差期安排方法;探索用“九二○”(赤霉素)解除母本抽穗卡颈问题,取代了人工割叶、剥苞措施,提高了穗粒外露率,排除了父母本的授粉障碍,提高了母本异交结实率。1978年湖南省制种面积6.14万hm~2,总产3058.00万kg,平均单产33.2kg/667m~2。2.1979年起至1983年为制种配套技术研究阶段。重点对杂交水稻制种父母本群体结构的要求及其构建措施,父母本花期、花时的促控和协调措施,父母本异交态势的改良措施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把父母本理想的花期相遇调控、高产的群体定向培养、异交态势的改良、人工辅助授粉等技术措施融于一体,形成了配套的高产制种技术,制种产量从每667m~230kg提高到100kg。3.1984~1990年高产制种技术研究阶段。从1984年开始进入杂交水稻制种技术提高阶段,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每公顷产量达到120kg以上。1986年开始杂交水稻超高产制种技术研究,为进一步提高母本异交结实率,创造了“以公顷产200kg为目标,以增加单位元面积库容量为基础,以提高田间花粉密度为核心,以多种技术配套为保障”的高产制种新技术,使母本异交结实率上升到50%左右,制种产量上升到200kg以上。4.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技术摸索与发展阶段。1990至1995年为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技术摸索阶段,主要摸索制种基地与季节,1995年获得基本成功,提出了“两个安全期”的概念及协调安排方法。1995至1998年为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配套技术研究阶段,研究制种区域与基地的选择,制种季节的安排,母本群体结构培养措施,制种纯度的监控技术等,获得了两系法杂交水稻高产保纯制种基本配套技术体系。5.2000年至2008年种子企业改制与制种技术改革摸索阶段。该阶段制种基地的落实逐步困难,三系与两系法杂交水稻新亲本和新组合迅速增多,制种技术难度加大。因此围绕制种基地的组织形式和制种技术改革进行探索,出现了少数大户承包制种形式,直播制种、抛秧制种、机械收割技术逐步增多,但制种产量与种子质量不平衡、不稳定。6.杂交水稻制种发展趋势: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逐步实施,农村人口将进一步减少,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型的制种技术已阻碍了杂交水稻制种的发展。因此,杂交水稻制种将朝着基地规模化、操作机械化、技术标准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