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工作为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环保科研课题(2015022)—“基于热毒宁及银杏内酯注射液生产过程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示范性研究(2015022)”的部分研究内容。本论文共分五章内容:第一章 文献研究分别从我国银杏药用植物资源化学及银杏聚戊烯醇的资源化利用两方面综述了银杏叶资源的利用现状。银杏叶中富含黄酮类化合物、银杏萜内酯、银杏酚酸、甾体化合物及聚戊烯醇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扩张血管、抗炎、改善微循环等生物活性。本章节通过对银杏的资源分布,银杏叶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产品开发,以及聚戊烯醇的资源分布及利用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银杏叶深加工过程的资源高效和充分利用提供参考。第二章 银杏内聚酯注射液生产过程固废物中聚戊烯醇及总黄酮提取精制工艺研究采用正交法对银杏内酯注射液生产过程固废物中聚戊烯醇(银杏叶聚戊烯醇)提取过程中的预浸时间、提取时间、提取温度、颗粒大小四个因素进行了优化,对水解工艺中超声时间、醇水比、KOH浓度、超声频率四个因素进行了优化,并对聚戊烯醇提取物采用丙酮冷析、硅胶柱除杂、C18柱除杂,获得了高纯度的聚戊烯醇。最佳提取工艺:固废物打粉过三号筛,加入20倍量石油醚预浸0.5 h后,于40℃热回流提取1 h。最佳水解工艺:提取液加入等量的2%KOH甲醇水(1:4)溶液,于100 KHz条件下超声水解20 min。精制所得聚戊烯醇纯度为95%。采用分光光度法对银杏内酯注射液生产过程固废物中总黄酮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采用正交法优化了其提取工艺。最佳提取工艺:取银杏叶固体废弃物,加入20倍量的无水乙醇、热回流提取0.5 h。第三章 银杏叶聚戊烯醇质量标准研究聚戊烯醇类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生理和药理活性,国外已有针叶类植物聚戊烯醇及其制剂新药上市,为深入利用银杏内酯注射液生产过程固废物中的聚戊烯醇资源,为后期产品开发提供标准,本章节对从银杏内酯注射液生产过程固废物中获得的聚戊烯醇进行了质量标准研究,通过采用薄层色谱法对聚戊烯醇进行定性分析,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聚戊烯醇进行定量分析。质量标准草案主要包括:外观与气味、溶解度、含量测定、水分测定、溶液颜色、重金属的检查,可以定性定量的分析银杏叶聚戊烯醇。第四章 银杏叶聚戊烯醇对CC14致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的影响采用CC14致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以联苯双酯为阳性药,以肝脏及结肠的病理变化,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P)、碱性磷酸酶(ALB)含量,肠内容物中有益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有害菌(肠球菌、肠杆菌)的变化为考察指标,评价聚戊烯醇对急性肝损伤的生物效应。结果显示,模型大鼠ALT、AST、ALP明显上升而ALB下降,肝脏及结肠均出现病理变化,内容物中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加。聚戊烯醇干预后,ALT、AST、ALP含量下降而ALB上升,肝脏及结肠病理变化减轻,肠内容物有益菌增加、有害菌减少第五章 银杏叶聚戊烯醇保肝作用机理初步研究采用代谢组学方法及UPLC-MS联用技术对CCl4致急性肝损伤模型大鼠及聚戊烯醇干预后的大鼠血清进行分析,通过比较正常组、模型组、给药组大鼠血清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寻找潜在的药物作用标志物,初步分析聚戊烯醇对急性肝损伤的干预机制。结果显示,肝脏损害时导致色氨酸代谢异常,进而引起各类病理症状,聚戊烯醇干预后,色氨酸代谢恢复正常。采用16s rRNA技术分析了正常大鼠与CCl4致急性肝损伤大鼠肠道内容物中肠道菌群多样性,聚戊烯醇能明显改善内环境,促进肠道微生态的恢复。第六章 银杏叶聚戊烯醇的生物转化研究据文献报道,一些聚戊烯醇衍生物的生理活性强于聚戊烯醇,目前对聚戊烯醇的转化主要为化学转化,考虑到银杏落叶被土壤中微生物分解,本节对不同地点银杏树的根际土壤、表层土壤进行取样筛菌,采用不同的培养基对不同类型的菌进行筛选。共分离获得细菌14种、真菌1 1种,其中普通细菌13种、真菌9种,抗有机溶剂的细菌1种、真菌2种。利用所筛选的菌株对银杏叶聚戊烯醇进行转化,可能受有机溶剂剂量影响,以及筛菌的样地范围过小,未能获得转化聚戊烯醇的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