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采用二维平面有限元计算的实验方法,研究了颈椎曲度减少、变直、反弓3种曲度变化应用气垫枕及头部自身重力的牵引作用,在9种垫抗体位及2种气垫充气状态的情况下,颈脊柱内部的应力分布规律,并从应力与应变关系的角度,探讨气垫枕恢复颈椎曲度的机理,同时提出合宜的垫抗体位。 实验中,按椎体、附件,关节、韧带,椎间盘不同结构的不同材料参数,将颈椎曲度减少,变直,反弓3种曲度变化情况进行电子计算机内的图形建模。计算机按有限离散的原则,以力传导的最近距离自动把3个实验模型的节点与单元进行最佳的划分与排序。将不同垫枕体位及不同气垫充气状态下的具体受力情况移植于机内模型上,并通过Super SAP新加版具体的计算程序,分别得出颈椎曲度减少、变直、反弓3种颈脊柱内部有关部位的应力与位移情况。 结果显示: 1.3种曲度变化下,椎体与椎间盘前后缘均受纵向拉应力,前缘明显大于后缘,椎体与椎间盘后缘及小关节中点还受前压力,水平0~0垫枕位恢复颈曲有效应力最大,应力值均集中于颈脊柱中下段,证实了气垫枕确有恢复颈椎 曲度,辅助治炎颈擒病的作用,水平0’位垫气枕最适宜。 L3种曲度变化下气垫枕恢复颈椎曲度有效应力比为: 颈曲减少>变直>反弓,说明颈曲减少恢复较容易,反弓则 较难。 土 气垫全充气状态下恢复颈曲有效应力略大于半充气 状态, 但后者应力较平均分布于颈脊柱中下段,说明全充 气状态较适宜颈脊柱中段局限性颈曲变化的情况,而半充 气状态更适宜颈脊柱中下段多个节段参与颈曲变化的情 况。 本实验·结论为气垫枕设计及临床用气垫枕防治颈椎病 提供了较客观的实验依据,为推广气垫枕疗法,改善颈椎 应力分布状况,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提高颈椎病疗效,降 低颈椎病复发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