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虚拟货币发展迅速并表现出极端的价格波动,已成为全球金融体系的新风险来源。近十几年间,虚拟货币的种类和市值规模都经历了多轮增长。2020年以来,随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避险情绪加重,比特币、以太币等虚拟货币呈现出暴涨暴跌的价格走势。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球虚拟货币共有15448种,总市值高达22788.60亿美元。全球虚拟货币及其衍生品的市值规模已然不小,比特币、以太币等虚拟货币在价格的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虚拟货币发展迅速并表现出极端的价格波动,已成为全球金融体系的新风险来源。近十几年间,虚拟货币的种类和市值规模都经历了多轮增长。2020年以来,随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避险情绪加重,比特币、以太币等虚拟货币呈现出暴涨暴跌的价格走势。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球虚拟货币共有15448种,总市值高达22788.60亿美元。全球虚拟货币及其衍生品的市值规模已然不小,比特币、以太币等虚拟货币在价格的暴涨暴跌中风险敞口迅速扩大,对全球金融体系的风险溢出效应更加复杂多变。鉴于此,衡量和监测比特币、以太币等虚拟货币的风险溢出效应及其时频域变化,对于建立长期有效的虚拟货币监管体系、防范化解虚拟货币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旨在探究比特币、以太币等虚拟货币与相关大类资产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及其时频域变化。一方面,本文阐述了比特币、以太币的发展历程、运行机制以及核心特征,全面掌握比特币、以太币等虚拟货币的风险特征。另一方面,基于Diebold&Yilmaz(2012)和Barunik&Krehlik(2018)提出的跨市场风险溢出效应测度工具,运用基于广义预测误差方差分解的波动溢出指数模型,从时域和频域维度衡量比特币、以太币等虚拟货币风险溢出效应的大小和方向,再使用滚动窗口技术探究不同阶段波动溢出指数的动态变化和时序特征。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第一,比特币、以太币等虚拟货币与相关大类资产之间存在风险溢出效应,但比特币与以太币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更为明显。第二,比特币、以太币等虚拟货币的资产属性不断强化,中美两国的监管政策不同使得比特币、以太币等虚拟货币的风险溢出效应存在明显差异。分阶段的实证检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我国关于虚拟货币的监管政策能够有效防范虚拟货币的风险冲击。第三,比特币、以太币等虚拟货币的风险溢出效应具有差异性和敏感性。虚拟货币的波动溢出指数随着时间周期的推移而递减,在高频段内具有更明显的风险溢出效应,且市值规模和影响力更高的比特币表现出更强的风险溢出效应。第四,比特币、以太币等虚拟货币的风险溢出效应具有时变性和突发性。波动溢出指数在样本期间表现为上升和下降时期相互交替,突发性的上升或下降在经济动荡时期波动尤为频繁和剧烈。
其他文献
当前,气候问题被世界广泛关注,截止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130个国家和地区承诺未来将减少碳排放,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伤害,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降低人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在2020年提出碳中和路线,未来低碳转型将贯穿在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绿色金融迎来发展机遇。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市场中的核心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不仅是在践行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还可在绿色金融
液晶面板行业是我国重点战略性产业,对其上下游相关产业均有积极带动作用,对我国就业及GDP的增长亦有较大贡献,而相较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液晶面板行业起步较晚,但凭借人口红利、政策扶持及财力优势,成功地把握行业机遇进行技术升级与产能扩张,在全球市场中逐渐取得领先地位、拥有话语权。而液晶面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资金需求量较大、回报周期较长,仅依靠企业内部资金无法满足,因此通常选择再融资来募集资金,即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然演变成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中小企业在供应链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加之我国金融体系结构不合理、贷款机制存在问题,致使传统融资渠道闭塞,越来越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巨大的资金需求,企业发展受到制约。在此背景之下,寻求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助力资金需求频繁的中小企业打破现有僵局,是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而
为有效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商业银行一直致力于发展供应链金融,至今已实现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线上化与平台化,供应链金融平台的落地有力提高了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效率、降低了供应链金融的融资风险。但传统供应链金融平台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然无法突破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固有的信任难题,面临着诸多发展瓶颈,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于实践,各家商业银行陆续建设推出“区块链+供应链
在“互联网+”数字化技术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市场信息开始呈现指数级增长。然而,由于时间以及精力的局限性,稀缺的注意力资源导致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者无法针对市场信息给予充分地反应,以至于在制定投资决策的过程中,投资者对于自身注意力的分配将会对其投资选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金融资产的市场表现。因此,投资者有限关注这一因子对金融市场运行的变化趋势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早期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利用成交量、超额收益率
近些年,大量限售股解禁,较低的成本价刺激了上市公司大股东通过二级市场进行减持套现交易,部分大股东的“清仓式减持”和“高位精准减持”引起了媒体以及监管部门的热切关注。而公司大股东拥有公司日常经营和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在减持过程中,大股东是否会利用内部优势来谋取私利更是饱受质疑。2017年12月,獐子岛公告宣布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和岛一号基金已完成同年9月公布的减持计划,而在众多媒体针对獐子岛经营持续向
创业板商誉减值风险经过2018年热潮之后近几年正在消退,但商誉存量依然很大。巨大的商誉给上市公司未来的经营留下了潜藏的危机,很可能会对市场秩序产生不利影响,商誉减值的压力也给上市公司的经营增加了不确定性风险,商誉减值的风险仍然需要重视。为了保护投资者权益,针对逐渐暴露出的商誉尤其是商誉减值问题,财政部表示要重点关注是否对企业商誉减值测试执行了不可或缺的审计程序,并在2019年公告称要加强对商誉减值
并购重组一直是我国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进行扩张和提升竞争力的一种比较受欢迎的方式,很多上市公司通过这种方式快速成长起来。为了保护并购方中小股东的利益,大部分上市公司会在并购重组中签订业绩承诺补偿协议,当标的方未完成目标业绩时按照协议的要求进行补偿。然而,目前并购重组中出现越来越多的业绩承诺未达标现象,近些年来我国业绩承诺未达标率呈上升的趋势,由2015年的17.09%上升至2020年的36.60%
近几年来,环境污染问题成为热点话题,坚持绿色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响应国家环境政策的应有之义,为了实现绿色发展、紧跟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许多国内企业,特别是受环保监督部门重点关注的重污染企业,开始通过绿色并购等方式寻求绿色发展之道,从本文收集的数据来看,2011至2020年重污染行业发生的并购事件中有超过30%为绿色并购,表明绿色并购已然变成国内重污染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之一。基于以上背景,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渐成熟,许多上市公司通过多元化发展分散风险,但公司规模的扩张以及业务板块的增多使得新兴产业发展受阻,产生了负协同效应。分拆上市作为一种收缩性资产运作方式,可以有效突破发展瓶颈,成为大型上市公司实现价值再创造的一种选择。现有研究已经发现分拆上市可以实现短期积极的市场效应和长期价值增值,但国内相关案例研究还比较少。在2019年12月13日《上市公司分拆所属子公司境内上市试点若干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