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_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阶段,它不仅为后世打下坚实的物质文明,同时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明,两汉是中华民族人格文化精神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古代,文化基本是被士阶层所垄断的,士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承载者和创造者。研究两汉的士人风貌和文学精神,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汉民族独特“文化—心理”结构的成因。本文主要采取史学资料与文学作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观为指导,运用整体化思维和发展、联系的眼光,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梳理、概括出两汉士人精神风貌的嬗变历程,进一步再通过分析两汉不同历史阶段的代表性文学作品来反观这一历程,以期对汉民族人格文化精神及中国文学精神的初期形态有一更深刻的认识。本文主体部分主要研究、论述了如下几个问题:一、汉初政治上的诸侯“分封制”,思想、经济上的清静无为、休养生息政策,以及统治者普遍性的缺乏文化修养,为汉初士人的积极进取提供了客观的先决物质条件。西汉前期的文学充分反映了士人的这一风貌,表现了强烈的事功精神。二、大一统政权的巩固壮大,“君本臣末”一人专制的形成,逼使士阶层只能委身于汉家政权,奉行明哲保身,唯以顺上为务。汉大赋的浪漫精神正是基于这样的士人风貌而兴起,通过“推而隆之”的手法,达到间接的“劝讽”作用。三、鉴于对在西汉专制政权中立身处世经验的总结,以及对社会、人生的理性思索,东汉士人表现出了更多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化的精神风貌。东汉文学充满了理性精神便是这一理性探究的结果。本文旨在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来深刻认识两汉士风和文学精神的变迁、成因,拓展古代士人研究的领域,推动先秦两汉文化与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展开。
其他文献
明清时期,文学评点史上出现了新气象——评点者与创作者的互生共存现象。互生共存关系是指评点者与创作者之间形成的固定的、长期的、一对一的并且彼此影响的关系。杜濬与李渔
一天中午,我在牛肉面馆吃饭时,看到这样一个场景:有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悠闲地坐在饭桌前四处张望着,好像在等着什么。这时,一位中年妇女小心翼翼地端来了一碗面放在了小女孩
期刊
母亲是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个身份标志,也是文学创作中的永恒话题。虹影在多部作品中对母亲形象进行刻画,母亲形象是她众多文学形象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作为一位海外华裔女
本文从“否定”这一概念入手,详细梳理了中西方美学史上关于此概念的渊源流变,进而界定了此概念的内涵。吴炫对传统辩证否定、存在虚无否定和法兰克福学派的否定进行了对比,
拙文第一部分对《隋书》的人称代词进行了穷尽式的分析归纳整理,建立了可供教学研究、便于查阅检索的基础性语料库,或可为中古人称代词研究乃至汉语史研究提供些许佐证。第二部
苏轼黄州时期的尺牍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通过这些尺牍作品可以看出,苏轼黄州时期的心态经历了“困”——“达"——“适”三个阶段,分别为孤寂苦闷期、苦中作乐期和达观
杜甫有“诗圣”、“诗史”的称号,然而,前人解读杜诗,多注重杜甫的“诗史”巨作,较少关注他的日常生活小事创作。其实杜甫的黄钟大吕之作在将近一千五百首诗作当中仅占很小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