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大学发展历程中,由于工业革命的兴起和科学主义的发展,非功利的自由教育逐渐被功利的专业教育所取代,进而发展成为专业主义、工具主义,“人"成为知识的附庸。在对专业主义的批判中,通识教育理念首先在专业主义最盛行的美国应运而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认识到了过度专业化的危害。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者围绕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展开了思考,国内高校开始注意拓宽专业面。陈卫平、刘梅龄发表在《高等教育研究》1987年第2期的《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教育及启示》是我国国内第一篇以通识教育为主题的研究文献。随之,我国大量引进国外通识教育研究,通过对美国和港台地区经验的引进,大大促进了内地的通识教育的研究、探讨。然而,以往有关通识教育的研究,基本上围绕的是什么是通识教育,它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如何落实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效果如何等问题的研究,通识教育的文化基础,是一个尚未引起研究者注意的问题。因此,本文打算以此为研究对象。试图从文化的角度透视通识教育,为通识教育找寻一种深层的文化之根,以弥补从文化的角度透视通识教育的不足。并结合新时代文化发展的趋势,具体提出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具体需要什么样的通识教育。本文运用文化结构分析的方法,探求通识教育的文化根基,寻找当今中国大时代的文化战略与通识教育的对接点。本文正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对通识教育的不同概念内涵进行梳理概括,由于本文特殊的文化视角,还对文化的各种定义表述进行了辨析。第二、三、四部分从文化要素分析的角度,分别从通识教育背后的价值观、通识教育中蕴含的思维方式、支持通识教育的集体无意识这三部分的深入分析,旨在寻找通识教育的文化基础。第二部分的通识教育背后的价值观,即通识教育的倡导者的价值追求,包括博雅人格的养成、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通、对人类基本价值的守护三部分;通识教育中蕴含的倡导者的思维方式,涉及到整体思维方式、贯通思维方式两方面内容;支撑通识教育的集体无意识,此部分内容包括包容宇宙万有的胸襟、珍视传统两方面。最后一部分立足于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分析了新时代的文化战略背景,涉及到面对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需要对话不同文化以促使不同文化的交融。以及在西方文化冲击带来的思想、信仰的迷茫的前提下,一方面要求提升本土文化,另一方面需要确立根本的文化价值让人找到安身立命的根本。并在此论述的基础下,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角度需要什么样的通识教育问题,给出了具体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