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湿地作为一项重要的生态资源却在人类社会和城市运动的快速发展过程中逐渐退化消失,全球湿地面积急剧缩减。为保护湿地资源的同时改善城市绿地结构与人居环境,大量的城市湿地公园开始兴建。传统的城市湿地公园以较大的集中式水域湿地为核心,但对湿地主体为分散型湿地斑块的城市湿地公园的相关研究却少有出现,使得此类湿地资源被粗放式的设计建造方式浪费。研究基于此,选择了此类情况较为典型的区域——四川成都市凤栖湿地为主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作为一项重要的生态资源却在人类社会和城市运动的快速发展过程中逐渐退化消失,全球湿地面积急剧缩减。为保护湿地资源的同时改善城市绿地结构与人居环境,大量的城市湿地公园开始兴建。传统的城市湿地公园以较大的集中式水域湿地为核心,但对湿地主体为分散型湿地斑块的城市湿地公园的相关研究却少有出现,使得此类湿地资源被粗放式的设计建造方式浪费。研究基于此,选择了此类情况较为典型的区域——四川成都市凤栖湿地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地理信息学、景观生态学以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相关理论知识,对其景观格局和生态资源进行分析,找出研究对象景观格局尤其是区域内湿地斑块存在的问题,从而针对性地提出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格局优化策略以及湿地斑块生态修复策略,最终给出凤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研究主要通过遥感影像与计算机辅助,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在Arc GIS与Fragstats协同分析的帮助下,得到了凤栖湿地在斑块类型和景观两种不同层次上的斑块面积、数量、斑块类型的形状指数、斑块结合度、斑块密度、景观的连通性、景观多样性与景观均匀度等相关景观指数,构建凤栖湿地完整的景观格局数据库。再经过综合类比发现凤栖湿地景观格局及其内部湿地斑块存在的问题:(1)凤栖湿地的斑块密度为294.64个/100ha,相比西南地区其他城市湿地公园更高,景观破碎度较高;(2)凤栖湿地景观层次的蔓延度指数为52.38%,其值相较西南地区其他城市湿地公园更低,与自身较高的景观破碎度一同作用,降低了整体景观连通性;(3)从凤栖湿地的散布与并列指数以及聚集度指数分析来看,研究区域内部湿地斑块分隔明显,生态阻力较高,湿地植物较少,水质较差,驳岸硬质化严重,部分湿地有退化消失风险。针对发现的问题,研究从景观生态学和风景园林学角度出发,参考和借鉴部分城市湿地公园成熟的规划设计方法,综合对比后提出了生态优先、系统规划、立体廊道及湿地生态改造四大基本策略,最终提出凤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调整部分湿地斑块位置与形状,使之形成区域水系网,构建全园生态网络,优化研究区域整体景观格局,实现了研究区域内的湿地在稳定、安全的区域景观格局下的良性发展。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研究采用构建立体复合式的生态廊道、打通水系、调整湿地斑块形状与结构的规划设计策略,完善了凤栖湿地公园的景观生态系统,解决了凤栖湿地景观破碎度较高、连通性不足的问题。(2)规划策略通过调整斑块类型分布模式,减少大面积草地斑块占比的同时,优化斑块间的镶嵌结构,为区域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空间,增加研究区域的景观多样性以保护其生物多样性。(3)研究提出针对4大不同类型的湿地斑块,即现状沟渠、蓄水池、水塘、梯级湿地斑块的改造策略,同时根据湿地保护等级的不同提出不同的植物修复策略,解决了凤栖湿地中的湿地斑块生态承载力较低、水质较差、水位不稳、水下生态位单一的问题。利用规划尺度下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可以实现对湿地主体为分散型湿地斑块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进行生态保护规划设计,而研究基于此,对凤栖湿地景观破碎度、景观及生物多样性以及湿地斑块生态承载力进行了优化,用科学量化的方法组织了研究区域内湿地斑块与整体景观格局的联系。此方法较传统方法更加注重了区域整体景观格局对湿地斑块的影响,为今后类似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与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其他文献
随着多孩家庭的增加,生活水平提高,更多家长开始重视儿童心理健康,关注日常生活中亲子交流与互动,也提高了对亲子互动空间的要求。加之儿童受数字媒体影响,对亲子互动空间的认知及喜好产生较大变化,导致老旧城市公园无法满足新时代亲子需求,缺乏吸引力。因此本文希望以儿童偏好为切入点,对亲子互动空间进行改造更新或重新设计,恢复或提高城市公园亲子互动空间活力,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本文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归纳,在相关理
公立医院是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力量,同时还承担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健康管理等多种公共卫生与健康服务职能。医疗器械是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人体的设备、材料等特殊物品,是重要的公共卫生资源,它的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直接影响着公共福利和公共利益,涉及公众生命安全与健康等最基本的权益。为将医疗器械管好、用好,落实国家鼓励采用信息化手段对医疗器械管理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公立医院开始细化医院信息化建设内容,推进医
本文通过文献的查询,归纳研究理论基础、确定研究方法、整理济南古城资料等作为后期调研和分析的基础。其次,根据前期的归纳资料,构建本文对明城府历史街区景观的研究体系,包涵客体现状、认知意象、主体评价全方位研究框架,三者相辅相成,相互贯通。最后经过现场调研,对明城府历史街区景观以上述研究体系为框架做出全面分析评价和景观提升策略,得出的结论如下:(1)根据环境认知理论的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过程的指导思
“双减”政策再次强调教育要回归学校、回归课堂。课堂是减负、提质、增效的主阵地,笔者聚焦课堂,积极探索如何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聚焦量感培育,唤醒数学思考,重塑知识结构。以“课桌有多长”一课为例,笔者通过试量、探量、悟量、用量四个环节,落实具体量的深度体验、单位量的丰富感知、叠加量的有效感悟三大量感培育路径,让量感在课堂上有序生长。
21世纪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意识的提升,人们更加注重健康的休闲生活方式,喜欢追寻自然生活、亲近自然。渴望能在优美的环境中放松、休闲。因此,回归田野、自然的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最佳的选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新的热点。农田景观设计研究对于提升农田景观价值,协调城乡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城乡统筹、乡村振兴、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富裕的现实需要。本文以成都
2017年,我国提出乡村振兴政策。2021年,我国全面启动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优化乡村空间和布局始终是关键要求。我国正处于传统乡村景观向现代乡村景观转型的过渡阶段,如何顺利转型,实现乡村景观的资料可视化和特色营造,是紧迫而严峻的问题。本文基于景观特征评估(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LCA),整理乡村本底资源、优化乡村发展格局、挖掘并保护乡村景观特征,总结出科学
综合性公园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的重点空间,也是城市居民日常游玩的主要活动空间之一。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相关数据,近年来发生在城市公园的暴力犯罪案件数量有明显上升,传统的仅依靠治安管理和法律惩治的方式维护公园空间安全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抑制犯罪的效果,而且长久以来,国内对于公园景观的研究忽视了从设计阶段预防犯罪的内容,因此有必要引进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的相关理论。国内目前关于通过环境设
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分析我国城市街道空间品质研究的演进历程及发展趋势。研究表明:1、国内在街道空间品质的相关文献数量日益增长且涉及较多学科的交叉,文献数量持续增长。2、近20年的研究发展中,研究方法由主观判断到运用新技术、新数据的客观评价分析方法等可重复性的定量化研究。3、最后对我国城市街道空间品质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并对未来研究发展作出展望。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群与自然表现出愈加明显的断裂趋势,这种趋势不仅会导致人群生理心理的疾病,更无益于全球人类生存环境的发展态势,因此重建城市人群与自然的联系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人类与自然重新联系的途径有很多,社区公共空间凭借便捷的区位位置和与人群的高频互动性,在人群的参与性、接触频度、接触时长上有一定的优势,利用社区公共空间景观为实现自然重联的提供了新的契机。本研究通过相关文献与
我国的2020年中国水运发展纲要指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全球前列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四川地处长江上游,省内有嘉陵江、岷江等大江大河,水运资源丰富,是四川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省省委在十一届三次全会中明确指出,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川境段通航能力。航电枢纽是航电结合,以电促航的航运建设新模式,使沿江成为水上高速公路,是内陆通江达海的关键一招,正在被广泛应用。目前,嘉陵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