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易经》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易经》翻译对传播中华民族古典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易经》翻译的研究多从语言学和文学等传统角度出发,介绍英译版本的翻译背景,指导思想和重要影响,或是译文的特点和问题等。本文拟从传播学的视角研究《易经》的翻译。传播学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建立的一门新兴学科。本文以比特在前人的基础上完善的普遍传播模式为基础,建立了适合《易经》典籍文本的翻译过程模式,即译者在理解原文文本的基础上,通过信道将译文传递给译文读者,并得到读者的相应反馈,此传播过程会受到《易经》语言模糊现象,译者古文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译者对双语文化了解程度不足等噪音的干扰。本文将该传播模式中的要素与翻译过程中的要素相联系,分别分析了影响译文质量的译者、信息、目标读者、反馈、噪音及共同经验等诸多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有助于译者认清典籍翻译过程的各个阶段,并清晰了解翻译中的困难来源以及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共同经验领域,通过使用添加长绪论、加注、译作风格异化和文化负载词归化等翻译策略和技巧,可尽可能地减少噪音的干扰,扩充共同经验领域,以提高《易经》的译文质量,将其精髓更完整地呈现给译文读者,同时使典籍翻译活动更具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向世界展现原汁原味的中国典籍的文学和艺术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