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火作为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森林生态系统显著的影响因子。本文以森林火灾原始统计资料为根据,在阅读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通过建立规范的林火统计数据,考虑到多种因素对森林火灾的影响,采用多项综合分析指标,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1970~2010年黑龙江省伊春地区森林火灾时空分布格局进行研究,探讨了多影响因素变化下该地区森林火灾发生的规律。对1970~2010年伊春地区森林火灾的时间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伊春地区38a间共计发生森林火灾1048次,年平均28次,森林火灾受害面积320959.07hm2,年平均过火面积8446.3hm2。火灾的发生分为1970~1978年的高发期和1980~2010年平稳期两个阶段,总体呈减少的趋势,其中1976年为火灾重灾年。伊春地区森林火灾轮回期为389a,林火发生的初始概率为0.0026,森林火灾轮回期在高发期过后延长,同时火灾发生的初始概率下降。总森林火灾次数和人为火次数与面积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08和0.349,雷击火次数和面积不相关(0.095)。林火发生频率最高的是5月和4月,过火面积主要集中在10月、4月、5月和9月,总和占到了总林火面积的97.97%。伊春地区1970~2010年火险等级分析结果表明,一般森林火灾和较大森林火灾的发生占总次数的87.12%,为该地区的主要森林火险类型。根据森林火灾发生空间分布图得知,伊春地区所辖内的17个区域都有林火分布,森林火灾沿铁路线两侧分布较为明显,是火灾的高发区,嘉荫县无铁路,但与黑河地区的接壤区域林火发生较为频繁。雷击火多数发生在铁力市内,其他地区遭遇雷击火的次数较少。通过计算森林火灾火场的质心,结果显示火场质心的空间位移并不明显。对各年代森林火险季节长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伊春地区平均在3月中旬进入森林火险期,在11月初结束,火险末期有提前的趋势。90年代后火险天数相对减少。各年代火险平均天数总体呈下降的趋势,这与森林火灾次数、面积的年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对伊春地区1970~2010年火灾火源数据统计资料分析表明,森林火灾发生主体的是人为火源,同时人为火源与不明火源年际变化波动趋势类似,波动幅度较大,因此推测不明火源中多数为人为火,雷击火和复燃火年际变化相对较平稳。人为火源引发的森林火灾主要是生产用火中的机车跑火和生活用火中的吸烟以及农业烧荒所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