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论文旨在从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诗歌和中国新诗这两个层面出发,对T.S.艾略特与新诗的关系尝试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除引言和结语,论文另分为六章: 引言从整体上对新诗、旧诗与外国诗的关系进行了阐析,说明何以要在现代主义诗歌与新诗的遇合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中考察艾略特与新诗的关系,明确本篇论文写作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着重对现代主义和象征主义这两个重要的文学批评术语的含义进行辨析,厘清对新诗产生影响的一些重要的现代主义诗人和法国象征主义的关系,并确定本篇论文在哪个层次上对它们进行使用。 第二、三、四章分别考察现代诗坛20年代对波德莱尔、魏尔伦,30年代对瓦雷里以及纯诗,40年代对奥登和里尔克的接受,辨析这些现代主义诗人他们各在哪些层面对新诗产生了不同于艾略特的影响,中国新诗人又对他们产生了哪些不同于艾略特的情感,相比起对艾略特的疏远,中国新诗人为什么反而要更亲近他们?同时,他们又在哪些方面和艾略特一样,遭到中国新诗人的排拒? 第五章对批评中的艾略特进行了评析。第一节围绕叶公超的《爱略特的诗》和《再论爱略特的诗》两篇文章,对他的诗学批评作了深入地解析和归纳,探讨了叶公超对艾略特诗歌品质的把握和理解。第二节简析袁可嘉对艾略特的理解和艾略特在建立他的批评体系中所起的作用,指出了他对艾略特感兴趣的方面和注意的内容。第三节通过评述艾略特批评理论中传统与现代的意味,以及“现代”在新文学语境中的所指,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差别。 第六章进一步辨析艾略特与新诗创作的关系。第一节通过分析30年代对《荒原》的普遍热情和在《荒原》影响下的一些创作,把握这一时期《荒原》接受的历史情景,和此时的创作内容与《荒原》的出入。第二、三节以细读的方式分析卞之琳和穆旦的创作在多大意义上实践了艾略特的诗歌观念,同时又进行了哪些转化,并对他们自身创作的特点进行评析。 结语提出在新诗与艾略特的遇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其中的原因作了扼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