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许多优秀的标志性建筑对城市形象的确立和城市空间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一些业主盲目追求建筑的“标志性”,导致了城市中“标志性”的误读与滥用。还有部分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主次不分,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整体的协调。上述问题引发了本文把标志性建筑这一重要城市要素作为研究对象。
本文从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入手,分析了标志性建筑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机制、标志性建筑的层级结构和系统效应。接着通过历史的清源和梳理,现状的阅读和分析,以及对未来的建构和展望,尝试建立有关标志性建筑的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绪论部分:说明了本文选题缘于当前“标志性”的误读与滥用,界定了标志性建筑和城市基质的概念,论述了研究的意义、目的、方法和研究框架,并简单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线和支撑体系——类型学及类型学的方法。
原理与机制:分析了城市基体的变异和标志性建筑的产生过程,分类和空间组织。并对标志性建筑进行类型简化和类型处理,归纳出八种主要的演进机制及其对城市的协同作用。
结构与效应:介绍了标志性建筑的层级结构及其与城市空间的层级对应。简要探讨了有关主导标志性建筑和次层级标志性建筑的问题。分析了标志性建筑的系统效应,主要包括标志性建筑主导地位的消长,不同层级间的置换作用,以及对城市的催化作用,最后阐述了系统的稳定性对于标志性建筑的意义和作用。
历史的回顾:本章是标志性建筑的历史回顾和类型比较,主要分为东西方膜拜型标志性建筑的历史演进和近现代展示型标志性建筑的发展历史两大部份。
现状的解读:运用类型学的城市阅读方法对国内外几个重要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进行了阅读和分析,通过中外城市的比较论述了保持城市基质的稳定性对标志性建筑的形象标志和意象确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未来的建构:探讨在当代多元化的城市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进行标志性建筑的设计与建造。通过破坏和建构的辩证关系,阐明了应该建立城市中标志性建筑的层级对应关系,注重标志性建筑的整体布局的观点。最后结合笔者参与的两个工程实例,提出了走出误区、理性建构的具体方法和建议,作为本文的结论,以期真正实现标志性建筑从物质型建构向意象型建构的转变,创造出有特色的可意象的城市空间。
本文是基于类型学方法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的专题研究,是建立在实地调研、比较分析和相关理论的归纳总结等基础上的。其创新之处在于系统全面地归纳了标志性建筑历时性的发展过程和共时性的现状特点,并深入分析了标志性建筑的主要演进机制及其对城市的协同作用,还分析了标志性建筑的层级结构和系统效应。一方面它充实、丰富了标志性建筑研究的基础理论,另一方面可以为今后标志性建筑的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