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新课程改革标准和方案的贯彻落实,对推进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出了新的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培训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在培养教师综合素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教师培训也逐步暴露出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形式单一、培训效果难以保证等突出的问题。为使教师培训进一步主动适应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要求,亟待革新教师培训的思维与模式。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表明信息技术与教育将迎来更深入的融合,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为教师培训的发展提供崭新的视角。作为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教师培训对于贫困县教师队伍的建设及教育质量的提升将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贫困县突破资源匮乏的困境,全面提升贫困县教师的综合素养,持续推进贫困县教师培训的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持,为贫困县教师培训发展带来新契机。因此,研究贫困县教师培训的实际现状,探寻贫困县教师培训表现出的问题,分析各问题背后存在的成因,借助教育信息化手段为贫困县教师培训的后续实施和改进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贫困县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提升贫困县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与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兼具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开始于对已有政策文件、学术论文、教育专著等文献的收集,并从国内外两方面分类整理教师培训、贫困县教师培训及教育信息化教师培训等内容。在对国内外教师培训及相关内容研究现状初步掌握的基础上,总结不同文献中借助教育信息化手段创新教师培训思维、模式、评价方式与服务的内容,为研究贫困县教师培训的问题及对策提供了理论依据。按照研究的对象,本文首先界定出相关核心概念的内涵。本文的贫困县特指国家设立的扶持贫困县区,即国家级贫困县区。在此基础上,将陕西省国家级贫困县D县近三年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分析问卷数据以及访谈资料,笔者发现贫困县教师培训的层次多集中于县级培训,教师培训的次数较少,时长较短。贫困县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为参培教师缺乏培训的主动性、教师培训内容缺乏实效性、形式缺乏多样性、评价缺乏合理性、服务缺乏连续性。究其原因,主要为贫困县教师对教师培训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贫困县学校未完善教师培训参与保障制度,贫困县资源匮乏制约其教师培训的实施,对贫困县教师培训的评价反馈力度不足。本研究的最后一部分借助教育信息化手段对贫困县教师培训提出几点发展对策。即立足贫困县教师主体,培养其自我提升的意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立贫困县教师培训制度保障体系,协力帮扶贫困县教师培训,借助信息化手段支持贫困县网络研修和完善贫困县教师培训支持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