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是蒙古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草原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游牧生活方式逐渐消失的内蒙古草原,如何传承和发展蒙古族工艺美术传统,使其成为内蒙古文化大区建设的动力和源泉,是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工艺美术是在人类物质生产基础上精神文化发展的产物,它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地域生产方式和时代审美观念,也是人们生产发展的载体、生活水平的表现和审美演化的记录。随着人类经济发展,部分实用用具逐渐转变为审美欣赏品:如实用餐具向祭祀礼器、生活用具向室内陈设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用具的实用属性逐渐减弱,审美属性不断增加,直至变成了纯粹的工艺美术品。由于游牧生活方式的频繁迁徙特征,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主要是附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上的装饰(如马鞍、蒙古包、蒙古袍、蒙古刀等),绝大部分尚未完成向适合现代社会的“纯粹的工艺美术品”的转化。当前蒙古草原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急剧改变,承载着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信息的传统用具快速废弃消亡,其工艺美术样式随之逐渐流失,民俗背景也逐渐被遗忘。针对这一严峻形势,确精扎布先生发出了“现在不做什么时候做?我们不做谁来做!”的呼吁。本研究尝试以保护和传承蒙古族工艺美术为目的,从蒙古族传统用具的工艺美术属性转化入手,将蒙古族传统用具的审美属性放大,使其进入现代实用器具、工艺美术品(如旅游纪念品、室内陈设品和收藏品)和现代建筑及景观设计领域,为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发展探讨理论支持和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