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理性的殿堂,是最神圣的场所,大学精神的本质是民族之精神,是文化之精髓,因此中国的大学精神应有强烈的中国民族色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大学精神都在重建和革新,而当代中国的大学精神一方面应体现中华民族的精髓,另一方面应包容全球文化,融入世界文化色彩。当代中国的大学精神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既是时代的,也是未来的。中国大学虽为西方的舶来品,但是中国的大学精神在历史上却有迹可循,自洋务运动以来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西方文化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平衡,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直试图在中西文化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指引。本文通过文献法和访谈法进行研究,先通过立论假设“大学精神应该是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精髓”开展,一边用文献法对大学的本质和近代以来中国大学精神的发展史进行研究和梳理,一边对该论点进行访谈。在访谈了中西方的学者之后,蒋发现在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背景下,人们对于大学精神的理解有着文化本质上的差异。所以,关于假设“大学精神应该是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精髓”这一问题,在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是有差异的。然后,通过对访谈文本的研究和对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中西方大学精神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对比分析,找出中国近代以来大学精神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适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学精神。本文的主要按照反思到重建的研究思路进行研究,第一章从历史维度对中国大学精神进行反思,并试图说明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当代文化所受的影响;第二章试图从理论上为大学精神缺失的现象找出理论上的根据,并试图论证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的大学精神与西方大学精神的区别与联系;第三章试图重新诠释儒家文化精髓在时代背景下的意义,并阐释“横渠四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的中国大学精神。本文的主要观点有:1.近代以来中国的大学精神与传统文化呈离心趋势,洋务运动至民国初期的大学精神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以西洋技术为手段,而经历了西方和苏联两种文化的冲击后,当代中国的大学精神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传统文化的色彩,因此产生了一系列诸如文化碎片化、“空心病”等社会问题现象。2.大学精神以文化为土壤,先天具有民族文化色彩。中西文化之间有着本质逻辑上的不同,体现在中西方高等教育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从文化结构上看,西方文化是“主客二分”的文化,而中国文化更倾向于“天人合一”理论;大学是追求真理的场所,西方向外探求“科学真理”,而中国向内讲求“心即理”,中西方对于真理的理解不同,决定了中西方大学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从培养目标看,西方大学主张培养个人主义文化下以权利为核心的的“自我”,中国传统文化中主张培养心怀天下的“大我”。3.本文认为北宋张横渠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作为契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大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