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翻译活动的繁荣和翻译研究的深入,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核心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译者自主”的概念,承认译者在翻译准备、实际翻译和译作出版三个阶段均享有自主。并进一步借助产生于本世纪70年代的系统论观点,界定和阐释“系统中的译者自主”的概念内涵及影响因素,认为“译者自主”与译者在整个翻译出版过程中的地位有关,表现为身处文学、文化和意识形态系统中的译者自觉或不自觉受到诗学、赞助人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并作出回应,这种回应会直接反映在出版的译作当中。 在论证过程中,选用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代表作之一《西风颂》一诗作为案例进行调查和研究。结合该诗创作背景和作者情况,综合考察其在中国大陆的翻译和传播情况,进行了大量调查和原始资料收集工作。经过广泛搜索,获得64本内有《西风颂》中文译文的出版物。按照年代顺序,将64个译文分成四个阶段(1923—1949,1950—1965,1966—1976,1977—2004)并运用统计手段进行分析,借助图表清晰再现各阶段概况,结果显示:从1923年郭沫若翻译并出版第一个译本到2004年的82年间,先后有25位译者的译文问世,有些译者出版了不止一个版本的译文,其中一些译文以不同形式反复出版;遍布全国2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47家出版单位参与了出版工作,出版社在地理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尤其是在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各个阶段表现出鲜明的时代历史特点。 诗歌翻译涉及到的人文现象是极其丰富的。它不仅是历史的事实,也是历史进程的积极演绎轨迹。这是一个必须诉诸历史才能说明的问题,诗歌翻译的一切变化无不与时代和环境的变化有关,与译者队伍的更新、译作共享范围的扩大、汉语言的演变、对外来文化的接受与过渡及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等等现实条件有关。正是中国的现实决定着外国诗歌翻译的历史取向,决定着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所以,外国诗歌的翻译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静态系统,而是一个不断自我调整和适应的开放系统,它并不把己完成的译诗看作完满静止的结局,在它的发展历程已达到的目的只是正在消失的环节,而超越和淘汰才是艺术上的成功。 在此基础上对所涉及的出版社、译者和译文形式进行深入探讨。结合系统论观点,重点引入诗学、赞助人和意识形态三个影响因素,将《西风颂》这首70行的抒情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