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马斯·哈代的传世名作《苔丝》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经久流传。其中,苔丝、安琪儿、亚力克、苔丝的父亲等因为性格、教育、经历等等的因素而造成他们语言上的差异。在该小说中,人物语言中的方言,文化负载词,以及句式,各具特色。人物方言的使用,体现了作者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匠心独运,这不仅能营造出一种社会背景和历史氛围,更是塑造人物的好帮手。文化负载词是语言成为文化传承的集中载体,它是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标识,是沟通和交流的重点和难点。小说中的人物在交流时总会牵扯出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事物,而各人说法又是不同,如何翻译这类词的文化内涵又不损害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需要探讨的。除了句子承载的内容,句子本身的结构也是表现人物当时心境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本身上的差异,有时句子的形式结构很难保留。如何既保留句子想要传递的信息内容,又不失句子的结构以求更好塑造人物,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金岳霖是著名的哲学家,在《知识论》中,他专门用书中的一章来阐述翻译思想。金岳霖提出了两种翻译策略,“译意”和“译味”。“译意”要求译者翻译出原文的概念和意念,而“译味”则要求翻译出原文的趣味和情感。小说人物语言的翻译也要做到“意”“味”结合。针对小说原著和译本的风格和审美的研究过去已经有很多,也很有价值,这为从不同视角来研究人物语言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从金岳霖的翻译理论角度来看待小说人物语言的翻译很少有前辈涉及,用“译意”和“译味”来再现人物形象是很有意义和作用的。本文将《苔丝》中的人物语言所具备的特点分成这三类,并分别举例,以便更清晰地了解人物的语言特点。著名翻译家张谷若和孙法理先生翻译的《苔丝》对其中人物语言的处理值得对比研究,借用金岳霖的“译意”和“译味”论来分析,可以更清晰看出两位译者对人物语言的处理,有利于日后对人物语言翻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