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缓和劳资关系是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变得更为广泛和社会化,而由各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所带来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变革,使其实现机制的差异性也变得越来越明显。无论怎样,只要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就涉及资方与劳方利益的分配与权衡问题。因此,社会保障制度对劳资关系的影响是不能被忽视的,而社会保障实现机制的恰当与否也将直接关系到劳资关系的和谐。从理论上看,社会保障与劳资关系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结合福利经济学思想与新古典方法,尝试构建的引入社会保障因素的劳资关系模型,是理论分析框架的起点。对该模型进行数理分析,得出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即社会总福利最大化的一阶和二阶条件,对常数项的讨论也验证了理论分析中所提到的其他外部环境因素如经济环境会对社会保障和劳资关系的互动关系产生重要影响。社会保障实现机制对劳资关系的直接影响效应分析从政府提供的外生社会保障制度和企业提供的内生保障制度两个角度展开。其中外生部分的分析区分了不同政府类型包括权威政府与民主政府,在对不同类型的政府与企业、劳动者之间展开的博弈关系进行讨论分析时,发现政府行动方案选择方式不同,最终博弈的结果有所差异,对劳资关系产生不同的影响。内生部分的分析以企业自主提供的保障制度运行中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博弈关系作为分析对象。分析得出,企业补充内生保障制度的提供与否是企业综合考虑自身实力与市场竞争状况的结果,并不受劳动者工作态度的影响;而劳动者的工作态度积极与否也并不受企业是否提供补充保障制度的影响,劳动者只会在考虑当前劳动力市场状况和自身对休闲的偏好方面对自己的行为作出选择。当然,总体上讲,在谈判机制完善的前提下,企业提供补充保障制度对劳资关系的改善是积极的。对不同保障模式包括投保资助型、福利国家模式、强制储蓄型的分析,发现三种模式的保障基金的来源和保障待遇的获取依据存在差异,对劳资关系的影响也各异。保障基金的来源中如果企业缴费占主体,容易导致附庸的劳资关系;保障待遇的获取如果与缴费积累直接相关,也不利于劳动者平等地位的获取;而反之,国家税收作为保障基金来源或完全个人缴费积累,保障待遇的获取更强调公平性都将为劳动者与资本进行公平谈判,形成共享型劳资关系创造条件。当然不能忽视附庸型劳资关系下的经济效率和制度的可持续性,也不能无视平等共享劳资关系下可能产生的低效率和制度的不可持续。结合经济转型期的收入分配特点和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特征对保障水平限制下的效应进行分析得出,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只获得低水平的报酬,未能分享转型期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再次分配时又面临长期的保障不足,而资本所有者却享有经济转型带来的绝大部分利益,如果不对分配制度进行改革,二者必然面临长期的矛盾关系。通过直接效应的理论分析,提出两个命题:命题1:社会保障实现机制的不同表现形式,包括制度设置主体的不同、制度模式选择的差异都将对劳资关系产生不同的影响;命题2: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不断深入,资本与劳动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但长期来看在社会保障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供给却存在根本上的不足,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受限,影响劳资关系改善。社会保障实现机制对劳资关系的间接影响效应通过人力资本投资与劳动力市场两个中介变量实现。社会保障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从经济人的理性角度出发,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不同保障制度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均是正向的;从非经济人角度分析,考虑馈赠与利他动机,社会保障也是利于下一代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而本文的理论分析认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是促使劳资矛盾由隐性化向显性化、由激烈化向缓和化再向弱化方向演化,是稳定劳资关系的重要决定因素。社会保障通过劳动力市场对劳资关系的间接影响效应,首先从社会保障对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影响两个角度出发,社会保障从宏观角度看能够带来劳动需求的增加,从微观角度看会带来劳动力边际成本上升,不利于劳动需求增长。如果考虑外部条件,社会保障对劳动需求的影响可能并不明显。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供给各方面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对劳动者就业行为选择的影响会因保障带来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对比、保障类型、缴费机制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对劳动者退休行为选择的影响理论上分析的多数结果是利于提前退休的,但也会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社会保障待遇的提供会带来劳动者被动劳动供给的增加,但也会受到外部市场条件和制度环境的约束;完善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促进劳动力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反之会起阻碍作用。而劳动力市场对劳资关系的影响体现在,一方面劳动力供需关系的变化促使劳动力市场结构的调整,劳动力供不应求对劳动者地位提升、劳资关系的改善十分有利;另一方面,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有效配置促使双方利益更好地实现,利于劳资关系稳定和谐。通过间接效应的分析,提出如下命题:命题3: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影响人力资本投资间接影响劳资关系。无论是从“经济人”或“非经济人”的角度,无论是现收现付制或是基金积累制的社会保障制度都将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有正向的影响。而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促使劳资矛盾由隐性化向显性化、由激烈化向缓和化再向弱化方向演化,是稳定劳资关系的重要决定因素。命题4: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影响劳动力市场对劳资关系产生间接影响。劳动力供需关系的变化促使劳动力市场结构进行调整,劳动力供不应求对劳动者地位提升、劳资关系的改善十分有利;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有效配置促使双方利益更好地实现,利于劳资关系稳定和谐。通过构建劳资关系的多元回归方程组静态和动态模型,利用我国1998年至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后三个理论命题进行计量分析与检验。研究发现,静态模型分析中,在控制其他影响劳资关系的因素后,社会保障水平和覆盖范围对劳资关系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效应均很显著:直接效应的影响结果是社会保障水平对劳资关系的影响弹性为-0.4545,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的影响弹性是0.3192,即社会保障水平每提高1%,劳动争议案件数的对数值将下降0.4545%,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每扩大1%,因变量数值将提高0.3192%;间接效应的影响结果是社会保障因素的弹性系数均为负,即无论是前一期还是当期的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覆盖范围的扩大都将对劳动争议案件数的减少、劳资关系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上述结论除了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对劳资关系的直接影响效应不能支持前文的命题外,其他结论均有效地印证了本文理论上的假设。而通过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系统分析方法的分析得出,当考虑到方程间的相互影响及整个经济系统的行为关系时,社会保障因素并不能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和劳动力市场因素对劳资关系发挥间接效应,而只能通过自身水平的提高来发挥对劳资关系改善的直接效应,这一效应的弹性水平为-0.1568,即社会保障水平每提高1%,劳动争议案件数的对数值将下降0.1568%。该结果仅部分支撑前文的理论命题。通过对美国和瑞典社会保障模式对劳资关系影响的案例分析对第一个理论命题进行验证。美国和瑞典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及当前社会保障实现机制对劳资关系的影响分析得出,同样作为民主国家的美国和瑞典,政府最终选择的社会保障模式和实现机制却存在很明显的差异,这与两国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思想的状况差异不无干系。而美国和瑞典不同的社会保障实现机制,包括社会保障制度设置遵循的基本原则、保障层次的划分及重要程度、资金筹集的方式(保障责任的承担)、市场作用的发挥程度、保障水平的设置、保障待遇的享受条件等对劳资关系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依据论文实证与案例分析所得结论,我国社会保障实现机制应当做如下改善:适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社会保障立法,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提高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水平,做实个人账户,重视市场作用的发挥等以利于我国劳资关系的改善和“平等+效率”型劳资关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