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化,作为其典型表征的跨国高等教育就是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选择。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近些年来在高等教育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正日益成为全球富有潜在发展前景的巨大而诱人的跨国高等教育市场。由此,中外合作办学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认识、理论支持、政策指导以及实践操作等方面的一揽子问题统统浮上水面。因此,本论文通过对以下问题的研究,以企对跨国高等教育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的理论研究提供可能的支撑,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决策提供借鉴和参考。 论文一方面力图解决跨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及某些争议较大的问题;另一方面在综合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总体情况的基础上,归纳出办学的特点、经验和不足,从办学模式研究入手, 构建出较优化的办学模式及办学体制,最后提出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和对策建议。 探源跨国高等教育,它是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跨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这一关系链中重要的一环。经济全球化既是跨国高等教育的源动力,又是其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经济全球化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一步深化,凸现出跨国高等教育的时代特色,教育服务贸易在WTO中地位的确立,使跨国高等教育名正言顺地大行其道。在这样的关系链中,跨国高等教育逐步展现出自身的发展特点。跨国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服务贸易在全球广泛开展,作为贸易的一方为跨国高等教育输出国,另一方为跨国高等教育输入国。通过透视输出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输入国(地区)马来西亚、香港、以色列的跨国高等教育特点、发展趋势、组织管理、监管法规以及面临的重大问题等,尤其是他们在市场化运作方面的经验、对跨国高等教育的监管措施以及为维护教育主权所做出的各种努力,一方面帮助我们了解国际动态,另一方面为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和借鉴。教育主权问题一直成为跨国高等教育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这一领域教育主权问题的讨论必须追溯到国家主权的认识。从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主权理论的演变开始,深入分析它对我国教育主权观的影响,对照历史上教会大学教育中我国教育主权的旁落,界定教育主权的内涵和外延,实现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主权观的创新。 跨国高等教育在中国的实践一一中外合作办学,在其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中,显示出典型特征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暴露出诸多严重问题。全国的概况以及上海、北京、山东等地的实际,帮助我们把主要问题归结到理念和管理两大方面,为下一步构建中外合作办学高效发展模式做好铺垫。办学模式对办学体制、投资体制以及管理体制的影响决定了这一因素是解决以上主要问题的关键。从办学模式这一决定性因素入手,首先可以将目前混杂的办学模式按照其组织特性,划分为独立设置模式和非独立设置模式(含项目和二级学院)。而后根据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发现各办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构建出有利于完善投资体制、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的新型办学模式:中外教育股份合作制模式。该模式嫁接企业股份制以及外资企业的股份合作制的理念,采用教育和经营相分离的运作方式,在管理机制、资金运作机制、教育机制等方面实行专门化管理,做到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激发中外双方的投资办学热情,以坚实的经济基础切实保证办学质量和效益。根据以上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在对中外合作办学纵向和横向的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以下建设性的对策建议:更新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观念,树立全球观、市场观、人才观、法制观等理念;大力推进办学体制的改革,以投资体制的改革为先导,开辟以集群创导实施模型为蓝本的中外合作办学集群试验区,集中地域以及办学优势,将成功的办学体制向全国条件更成熟的地区迅速推进。另外要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的法制和制度建设,既要参照有关国际法规定,又要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一整套能切实保护合作办学各方合法利益,责、权、利职责分明,有助于促进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政策、法规、制度和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