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李氏八荒穴及百会穴麦粒灸为主治疗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灸法应用提供一种新思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对象和方法: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象由计算机产生随机号,采用系列编号的、密封的信封随机分配治疗方案。将两所医院的68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李氏八荒及百会麦粒灸组)34例,对照组(常规针刺组)34例。两组病人每周治疗5次,周日,周六休息,治疗4周,共20次。疗效判定:(1)有效率及愈显率。(2)改善颈性眩晕临床症状的评定:采用颈性眩晕临床症状评估量表;(3)中医临床证候变化评定:采用中医临床证候评估量表;(4)TCD检查正常率;(5)随访期末颈性眩晕的复发率。以及对年龄、性别等有可能影响预后的各种因素进行观察和记录。对两组基线资料进行对称性比较,记录针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反应等。利用SPSS软件包进行资料分析处理。结果:68例病人中,60例完成整个研究过程,脱失病例8例。(1)治疗组改善颈性眩晕愈显率88.23%,对照组愈显率58.82%,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颈性眩晕症状总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总有效率93.94%,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基线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3)两组颈性眩晕临床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颈性眩晕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评估量表评分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量表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治疗前后TCD正常率的比较:治疗后两组TCD正常率较治疗前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TCD正常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结束治疗后一月随访,治疗组复发率略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治疗前后均未出现严重副作用。结论:(1)本研究设计及实施方案具有可行性和较好的可操作性;(2)八荒穴及百会穴麦粒灸对于改善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无明显副作用,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