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843年开埠以来,通过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往来,上海逐渐成为商业型消费社会,文化娱乐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而逐渐发展起来,文化消费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文化娱乐产业发展达到顶峰。作为文化娱乐市场的主体,具有近两千年传统优势的中国戏剧在与电影这种新兴艺术形式的并行中,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而电影在中国的生存与发展也处处烙上传统戏剧的印记。本文就是以近代上海电影传入之后同传统戏剧业之间的关系为核心,通过二者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的关系,探讨近代上海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和变迁,以期对当今日益衰落的戏剧业的发展有所借鉴。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回顾了国内对于戏剧史和电影史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简单梳理了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本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介绍近代上海的社会人文环境以及戏剧业和电影业的生存状态。上海开埠之后,商业成为社会生活的核心,消费型社会逐步形成,文化活动被纳入到市场的轨道,有力推动了近代上海文化娱乐业的繁荣。上海在数年中就发展成为新兴戏剧中心,而戏剧本身在新文化的冲击,以及与外来剧种、新兴文化娱乐方式的竞争之中,不断的进行改良,以应对新的市场需要。而电影业自1896年传入中国后,就以上海为基地发展壮大起来。从1896年到1937年的四十年间,近代上海电影业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电影业发展到顶峰,这一时期上海电影业是整个中国电影业的代表。第三部分通过分析戏剧业和电影业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融合的关系,表现戏剧业与电影业的互动及消长,探讨近代上海文化市场形态的变迁。中国传统戏剧与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在近代文化市场的发展过程当中,不断向对方学习和借鉴,既产生了其二者联姻的产物、中国特有的电影形式——戏曲电影,又各自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而传统戏剧与电影因同为文化娱乐市场的主体,其二者之间又不可避免的存在激烈的竞争,但是并没有任何一方因对方的存在而衰落,反而在竞争中共同成长起来。在戏剧业和电影业之间的互动中,近代上海文化市场的主体被确定下来,现代观演方式逐步被观众所认同,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在近代传媒的引导下蓬勃发展起来,构筑起近代上海的文化消费空间。第四部分余论,对这一时期上海文化娱乐产业发展进行评论。近代上海的传统戏剧在新兴艺术形式的冲击之下,通过自身的改良来适应市场的发展,进行着艰难的回应。而上海的文化消费在当时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之下也出现了新的发展潮流。最后探讨了传统戏曲在与新兴的电影的并行中并没有走向衰落,而是与电影同台竞争,分庭抗礼的根本原因,为当今传统戏剧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