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悲剧是人类古老而永恒的命题。二十世纪中国小说中悲剧意识的呈现是复杂曲折的,在“众神狂欢”的九十年代,小说的创作中究竟有无悲剧意识呈现?如果有,悲剧意识又呈现出哪几种形态?悲剧的叙事方式具有怎样的特征?悲剧的原因如何?其文学史意义与创作得失又在哪里?上述诸多问题都是值得思索、探究的。本文从悲剧意识的角度切入,对九十年代的小说展开研究。论文的第一章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出九十年代小说中悲剧意识呈现的三种形态:现代化进程中的乡土悲歌、百年知识分子的悲剧人生、底层民众的苦难生存,并对作家的价值立场作出评判;第二章从死亡叙事、第一人称叙述两方面探讨悲剧叙事的特征,并将工具层面的研究与价值层面的研究结合起来,避免纯粹叙事学层面的分析。第三章分析了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个体原因与思想根源,并对悲剧书写的文学史意义及创作得失作了一定的探讨。在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中,笔者发现研究者们大都着眼于单个的作家、作品,或比较某些作家悲剧书写的异同,或概述某类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对九十年代小说中的悲剧意识缺乏系统的、整体的研究,相关的研究著作也未曾出现。本文试图将九十年代小说中的悲剧意识置于文学史的背景中,从宏观的层面对其展开研究,以期对现有的成果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