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合病证候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篇,载有“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等以恍惚不定的神志病变为主的或然证候,其临床表现看似“身形如和”,但其中有“口苦、小便赤、脉微数”等主要病理特征;且一些表现病证的不确定性,给临床上辨证论治带来诸多不便与干扰,造成误诊、误治、延误病情。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式,通过对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关百合病相关证治条文及历代医家临床学术思想的相关整理分析研究,从百合病的病名起源、仲景论述百合病的病证与治法、所用药物与方剂、相关病证鉴别的探讨,及近代医家对仲景辨证论治的体会和临床应用的报导等各方面进行文献的归纳分析,进一步阐述仲景辨治百合病证的证治规律,总结了仲景论治百合病的学术特点及后世对其学术思想的发展,以期对临床上治疗百合病证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通过相关研究发现,百合病此一病名系张仲景首创,最早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篇,大多于原文的相关论述中揣度仲景之思想内容;原文所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即主血脉的“百脉”与朝百脉的心肺同出一源,源病则百脉合病,故名百合病。从原文中所述之症状来看,各证候表现涉及到人体各条经脉以及其所属之脏腑,而又非哪一条经脉及所属脏腑所能解释,故以“百脉合病”来做解释。另外篇中所载之七首方剂中,有六首是以百合为主药,故病名之百合与药名百合,似乎可能存在着必然联系。在《金匮要略》百合病篇中,开篇即云:“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而周身之脉,分而日“百”,合而曰“一”,故此之“百脉一宗”若日百合之病位,总言之可谓为脉病。百合病之病因病机主要为凡会损及津液之病症均可导致之,如外感热病之后,体内余邪未尽,心肺的阴液又被耗损;或患者平素即情志不遂,致使郁而化火,炼销已耗损的阴液,使得心肺的阴虚转而成病。百合病证见于阴者,多属于阳虚,治法当以温补其阳;而证见于阳者,则多属于阴虚,此时治法则应当滋润其阴;且百合病证属于有多种表现证候之疾病,治法上当“随证辨治之”。篇中原文所列共7个汤方,分析其主要是用以治疗外感热病后,或患者经过治疗、或未经过治疗,及余邪留恋再次作祟而产生的不同后遗症或产生了不同的并发症,依治法上可将其分类为三类:正治法、变治法和救治法。纵观仲景对于百合病的辨证论治特点可将其整理分成四点:一是重视纲要,二是慎防误诊、误治,三是内外合治,四是知常达变。百合病篇中共方剂7首,其方名为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百合代赭汤、百合鸡子汤、百合洗方、瓜蒌牡蛎散及百合滑石散。其中所运用药物除以百合一味为其主要药物外,经统计其中所使用药物总共有8味,除百合外尚有栝蒌根、代赭石、地黄、牡蛎、滑石、鸡子黄、知母等,分别依照其症候表现之不同而施以不同之配伍治疗。仲景著作《金匮要略》在汤方组成和药物的使用方面有诸多独到之处,特别在协同配伍、加减化裁、专药应用、炮制及煎服方法、及给药途径等方面深具特色,充分体现了临床辨治用药时的灵活性、原则性与多样性。分析百合病篇中方药的运用特点可将其分为两类:一为配伍特点,另一为运用特点;其中配伍特点又可分为四个细项:1.方中组成药少而精。2.各方剂与病证相结合。3.内外合治法后用饮食调养。4.汤方剂型的使用与注意服药后反应。而另一之运用特点,则又可再分为两个细项:1.运用原则宜“各随证治之”。2.篇中之各方亦可视为百合兼证加减方。另外,百合病在论治时易与不寐及脏躁相混淆,需鉴别清楚。不寐有证属胆热不寐、心虚胆怯不寐、虚劳不寐、脏躁不寐及心阳独亢不寐者;其中不寐证中证属胆热不寐者,其症头痛、不眠、口苦、心烦、惊悸、尿赤、舌红、脉数与百合病相似;证属心虚胆怯不寐者其症失眠、心悸、易惊、如有神灵者,与百合病略似;证属虚劳不寐者,其所表现之身热、口苦、舌赤、心烦、不寐、脉数等症状与百合病同;而脏躁不寐者,心烦不得眠,坐卧不安,状如神灵所作,脉虚数,类似百合病;此外,不寐者证属心阳独亢,心烦不得卧,舌赤脉数等证与百合病证候类似;于临床辨证施治时均应鉴别清楚。百合病与脏躁其相同之处有三,一是情志抑郁,思虑过度;二是涉及脏腑皆有心、肝两脏,且均会影响神明;三则是同属于虚证;临床所见症状:两病表现均有饮食、行动、神态的异常。病机方面:两者皆为阴血不足;治疗上均以甘润之法为主;由此可知二者病源病机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